矮屋抽身早,凭栏对月华。
箫声翻子夜,柳色认丁家。
径欲乘风去,高寒玉宇赊。
沿街听瓦卜,吉语向人夸。
矮屋抽身早,凭栏对月华。
箫声翻子夜,柳色认丁家。
径欲乘风去,高寒玉宇赊。
沿街听瓦卜,吉语向人夸。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在板桥边赏月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自然之美。
首句“矮屋抽身早”,写出了诗人早早离开低矮的房屋,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月色。接着“凭栏对月华”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倚靠栏杆,面对明亮的月光,享受着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箫声翻子夜”描绘了夜晚中悠扬的箫声,仿佛与夜空中的月亮相呼应,增添了夜晚的诗意。“柳色认丁家”则通过柳树的颜色辨识出某人家的位置,细节之处透露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喜爱。
“径欲乘风去,高寒玉宇赊”表达了诗人想要随风而去,前往那高寒而纯净的天空,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最后,“沿街听瓦卜,吉语向人夸”则以民间习俗收尾,通过听瓦卜(一种占卜方式)来预知未来,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秋之夜独特的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生活情趣的深切感受。
祖龙火中书作堆,阿房相继为尘灰。
九旬老儒食汉粟,元自咸阳坑外回。
向来传道心自许,挟书律在无俦侣。
太常掌故来何迟,舌固犹存难正语。
闺中弱息谙圣谟,口相授受曾何拘。
删书门下谁复在,一女拟当三千徒。
掌故心神只方策,耳目何尝滞声色。
楚国虽亡见倚相,孔堂未上闻金石。
谩道方言多异同,济南不与颖川通。
子襄科斗人不识,考论文义终谁功。
天为斯文存一线,汉人及见先生面。
吾今尚恨礼残乐不传,当时试问宁徒然。
挂帆过匡庐,舣舟向江县。
彭泽旧知名,渊明今不见。
岩松露沾盖,堤柳风拂面。
虽非当时物,过客生爱恋。
公如素玉姿,不以缁涅变。
又如瑶台鹤,凡鸟亦知羡。
我欲赋吊词,清诗公所擅。
我欲酹一觞,薄酒不堪荐。
涨泽晓乘舟,秋涛夜驰传。
区区葵藿心,琐琐芹曝善。
因公怀昨非,归里今得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