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
泠然发幽响,如在空谷中。
寒引青溪雨,禅生白昼风。
不教门外听,秋叶一阶红。
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
泠然发幽响,如在空谷中。
寒引青溪雨,禅生白昼风。
不教门外听,秋叶一阶红。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石磬,其自然之美与玉石相媲美。诗人通过“峭亦无追琢,含情与玉同”这两句,赞美了石磬的天然形态和内在情感,仿佛它与玉石一样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接着,“泠然发幽响,如在空谷中”则生动地描绘了石磬发出的清脆声响,如同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给人以宁静深远之感。
“寒引青溪雨,禅生白昼风”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石磬的声音与自然界的景象联系起来,通过“寒”与“雨”,“禅”与“风”的对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超脱的氛围。最后,“不教门外听,秋叶一阶红”表达了对石磬声音的珍视与保护,暗示了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心境下才能真正领略到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落叶铺满了台阶,增添了几分季节的变换与生命的轮回之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磬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独特韵味,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
云松老画师,现身为德士。
兰松怪石竹,小小六通戏。
京师大隐区,丈室蒲团地。江山百代秀,尽落师圈。
笔尖一指出,咫尺万里势。
身轻腊逾高,雀喜瓶间寄。
相忘居井蛇,那有上天刺。
于今七十年,应身常如意。
知无性七十,但有门不二。
我家宦京国,识师已三世。
师来道故旧,多余不知事。
笑指长须奴,见其双丫髻。
一叹岁月深,廿年屈伸臂。
后佛十二日,早余廿三岁。
高坐天花来,面目难为秘。
人天与佛祖,一样毫端绘。
在天为虚空,在地为物类。
当其下笔时,何者可思议。
未妨再七十,珍重眉毛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