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扫浮云,素月清夜满。
幽人愁不寐,一夕几辗转。
天河见澄霁,江流俯清浅。
身随栖鸟息,兴与孤云远。
叩门复何人,隔竹空吠犬。
竟须掩关眠,炉薰袅香篆。
西风扫浮云,素月清夜满。
幽人愁不寐,一夕几辗转。
天河见澄霁,江流俯清浅。
身随栖鸟息,兴与孤云远。
叩门复何人,隔竹空吠犬。
竟须掩关眠,炉薰袅香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对月而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夜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句“西风扫浮云,素月清夜满”描绘了秋夜的景象,西风吹散了浮云,露出了明亮的月亮,整个夜晚都充满了清冷的月光。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清明与纯净。
“幽人愁不寐,一夕几辗转”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状态。幽居之人因心中有所忧虑而难以入眠,一夜之间翻来覆去,无法安睡。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失眠之苦,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纷扰和忧愁。
接下来的“天河见澄霁,江流俯清浅”两句,诗人将视线从天空转向地面,描绘了银河的清澈与江水的平静。这种由上至下的视角转换,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寓意着诗人的心境从广阔的宇宙回归到内心的平静。
“身随栖鸟息,兴与孤云远”则是对诗人内心状态的进一步深化。他仿佛与栖息的鸟儿一同沉入梦乡,与孤独的白云一起飘向远方,表达了诗人寻求心灵解脱的愿望。
最后,“叩门复何人,隔竹空吠犬”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画面。门外传来犬吠声,却不知是谁来访,这增加了诗的悬念感,同时也暗示了外界的干扰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对比。
“竟须掩关眠,炉薰袅香篆”则收束全诗,诗人最终选择关门入睡,炉中的香烟袅袅升起,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心灵宁静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