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宁阏氏出塞城,鼙婆声断凄龙庭。
边云竟与汉月隔,野草空作春风青。
汉庭公卿无远举,却使娇姿嫁□□。
岂知刘白与杨樊,复把丹青罔人主。
当时国计不足论,佳人失节尤可叹。
一从雕陶莫皋立,回首不念稽侯栅。
纲常紊乱乃至此,千载玉颜犹可耻。
蛾眉傥不嫁单于,灭火安知非此水。
良工妙画不必观,勿因一女讥汉元。
宫闱制驭苟失道,肘腋变起非一端。
君不见玉环自被胡雏污,岂是丹青解相误。
竟宁阏氏出塞城,鼙婆声断凄龙庭。
边云竟与汉月隔,野草空作春风青。
汉庭公卿无远举,却使娇姿嫁□□。
岂知刘白与杨樊,复把丹青罔人主。
当时国计不足论,佳人失节尤可叹。
一从雕陶莫皋立,回首不念稽侯栅。
纲常紊乱乃至此,千载玉颜犹可耻。
蛾眉傥不嫁单于,灭火安知非此水。
良工妙画不必观,勿因一女讥汉元。
宫闱制驭苟失道,肘腋变起非一端。
君不见玉环自被胡雏污,岂是丹青解相误。
这首诗《昭君出塞图》以元末明初诗人高明的笔触,描绘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场景,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悲壮的情感。
诗开篇“竟宁阏氏出塞城”,以“竟宁”二字点明昭君出塞的背景,暗示了历史的深远。“鼙婆声断凄龙庭”,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昭君离别故土的哀伤之情跃然纸上。“边云竟与汉月隔,野草空作春风青”,将昭君与汉庭的分离形象化,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汉庭公卿无远举,却使娇姿嫁□□”,揭示了朝廷决策者的短视和昭君命运的无奈。
接下来,“岂知刘白与杨樊,复把丹青罔人主”,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其他事件,强调了昭君出塞的悲剧性。接着,“当时国计不足论,佳人失节尤可叹”,表达了对昭君牺牲个人幸福以换取国家安宁的敬佩和对当时政治决策的批判。
“一从雕陶莫皋立,回首不念稽侯栅”,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昭君出塞的必然性和悲剧性。“纲常紊乱乃至此,千载玉颜犹可耻”,对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蛾眉傥不嫁单于,灭火安知非此水”,通过假设,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良工妙画不必观,勿因一女讥汉元”,提醒人们不应仅因昭君一人而否定整个汉朝的功绩。“宫闱制驭苟失道,肘腋变起非一端”,总结了历史教训,强调了政治决策的重要性。
最后,“君不见玉环自被胡雏污,岂是丹青解相误”,以杨贵妃的例子,再次强调了历史的悲剧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对艺术作品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性、政治以及艺术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禁松三百馀年久,女萝施之因亦寿。
每携春色见薰风,似顾杏桃开笑口。
或苍或艳虽不伦,齐年恰比列仙真。
窥户小儿发已雪,双成绰约犹娇嫔。
蜂衙蝶阵年年判,兔葵燕麦何须叹。
清和沐雨影亦鲜,便入虾须上龙案。
昼长几暇倚玫除,南亩初沾忧虑舒。
却忆风人善体物,匪伊垂之带有馀。
野卉临风弄绮鲜,何须金盏与金钱。
福凝东海增芝算,酒进南山作菊筵。
圆盖无心常煦妪,广原纵目正芊绵。
长承慈训铭心所,用九时乘倍体乾。
登高何用上层楼,峰顶低临万树头。
令节恰欣归沛里,当年曾此俯齐州。
青螺晓霭迎仙跸,赤羽金飔猎綵斿。
最惬称觞无限意,凭将山海为添筹。
新麦才数寸,戟戟青玉针。
含烟暗远畦,流润思甘霖。
老农挽桔槔,井花灌篱阴。
力穑良可嘉,对之愁不禁。
甫田千万顷,安得遍浇淋。
缅惟腊雪足,遗蝗入地深。
更拟饼饵富,慰我三农心。
况当苗秀时,待泽尤在今。
日暮望天衣,几缕萦遐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