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栗忽惊溪路明,峨峨千里共云平。
藐姑山里知何似,寒夜相逢莫问名。
凛栗忽惊溪路明,峨峨千里共云平。
藐姑山里知何似,寒夜相逢莫问名。
这首诗描绘了冬夜溪边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感悟。
首句“凛栗忽惊溪路明”,描绘了一幅冬夜中溪边道路突然明亮起来的画面,给人一种惊喜之感。这里的“凛栗”既指寒冷,也暗含着诗人对未知美景的期待和兴奋。“溪路明”则直接点明了环境的变化,溪边的道路在夜色中变得清晰可见,为下文的景物描写铺垫。
第二句“峨峨千里共云平”,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读者带入一个更为辽阔的场景。这里“峨峨”形容山势高耸,“千里”则强调了空间的广阔,“共云平”则是说山与云齐平,形成了一种壮观的景象。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暗示了诗人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内心产生了与天地同在的感觉。
第三句“藐姑山里知何似”,巧妙地引入了神话中的藐姑射山,这是一种借古喻今的手法,通过提及一个传说中的仙境,来表达诗人对于眼前美景的赞叹和向往。同时,这句话也引出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层次思考,即无论多么壮丽的景色,在宇宙的宏图中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最后一句“寒夜相逢莫问名”,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在这样的寒夜中相遇,不必追问对方的名字,因为此时此刻,人与自然已经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这句话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夜溪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以及对宇宙宏观视角下的自我反思,体现了明代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主义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