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警征人,顿者巡溪步。
转盼失路头,红日生黄雾。
看松乘西风,荡此林影趣。
古翠扑面老,肯放所历住。
幽聆采樵怨,薄言向谁诉。
且复栖野店,低头解芒屦。
钟声警征人,顿者巡溪步。
转盼失路头,红日生黄雾。
看松乘西风,荡此林影趣。
古翠扑面老,肯放所历住。
幽聆采樵怨,薄言向谁诉。
且复栖野店,低头解芒屦。
这首宋诗《庐山杂兴二首(其一)》是董嗣杲所作,描绘了征人在山中行进的情景。首句“钟声警征人”以钟声唤醒了远行之人,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开始。接着,“顿者巡溪步”描绘了诗人或行人停顿脚步,沿着溪边小径前行。
“转盼失路头,红日生黄雾”写出了环境的迷蒙,路途的曲折,以及太阳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神秘与苍茫之感。随后,“看松乘西风,荡此林影趣”通过欣赏松树在秋风中的摇曳,诗人体验到了自然之美,享受着漫步林间的乐趣。
“古翠扑面老,肯放所历住”表达了诗人对古老翠绿的山林的留恋,希望时间能停留在这份宁静之中。然而,“幽聆采樵怨,薄言向谁诉”又透露出听到樵夫劳作的哀怨,诗人感到无处倾诉内心的感触。
最后两句,“且复栖野店,低头解芒屦”,诗人决定暂时栖身于山野小店,卸下疲惫的草鞋,流露出寻求片刻休息和心灵慰藉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深沉的意境和生活气息。
江山残霸登临后,霜红暗催秋换。
静月笼沙,平烟浸郭,凄咽秦淮波软。繁华梦短。
正金谷无人,夜鹃空怨。
暂旅心情,怕沾馀醉负双眼。
南朝清韵易了,鼓鼙声断续,频和箫管。
暮苑迷莺,崇台见鹿,千古新陈一叹。斜阳又晚。
照词客哀时,浩歌休倦。记否东篱,故园花事懒。
望遥天莽莽暮云平,客中又惊秋。
正凉生桂户,叶分苔砌,人倚危楼。
底事又添新恨,旧恨几曾休。
但怪年华去,似水长流。
莫问故园音信,定残蒲瘦柳,狼籍谁收。
便连番思去,临去却还留。
向他时、新诗准备,有庐山、山色待归舟。
更从此,数愁时候,休数离愁。
残雪黏帘,瘦禽啼月,忍寒偏是黄昏。
一水溪桥,阿谁更倚重门。
淡妆缥缈无寻处,向吟边、细诉芳魂。
恼相思,一点残灯,一个愁人。
婵娟风露空山杳,甚枝南枝北,犹殢香温。
冷梦相偎,于今梦也无痕。
惜花人别花枝瘦,剩银屏、空锁娇云。
好教他,槛外篱边,休种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