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一》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

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

一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

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

(0)
注释
孤隙:孤独的缝隙。
空有尘:只有尘埃。
众窍:各种孔窍。
忘身:忘记自我。
儿子:这里可能指诗人的情感寄托或象征。
幽绝:极其幽静。
长庚晨:长庚星,金星,清晨出现。
固应尔:本就应该如此。
怨尤人:埋怨他人。
翻译
夕阳照进孤独的缝隙,我才明白只有尘埃存在。
微风吹过每个孔窍,谁能相信我已经忘记自我。
笑着问我的孩子,你和我究竟有多亲近。
自从我来到这海南,幽静得没有邻居四旁。
明亮如不完整的月亮,独自迎接清晨的长庚星。
这条路本就如此,不应去埋怨他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情怀。在这里,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首句“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中,“斜日照孤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夕阳透过窗棂投射在室内的情景。诗人由此感悟到尘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这里“孤隙”指的是独处的房舍和心灵的角落。

接着,“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一句通过细腻描写微风吹拂过窗棂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这里“众窍”指的是窗户上的各个孔洞,而“谁信我忘身”则是说,在这宁静与孤独中,诗人已经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第三句“我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关系的淡漠。诗人在这里以一笑置之,询问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之间到底有多么亲近,这里“儿子”可能是他的亲生子,也可能是比喻他所培养的事业或者理想。

然后,“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一句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愿望。“海南”在这里象征着遥远和隐逸,而“幽绝无四邻”则形容了一种没有邻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接着,“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一句中,“耿耿如缺月”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孤寂,而“独与长庚晨”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最后,“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一句体现了诗人的豁然开朗。这里“此道”指的是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而“不当怨尤人”则是说,既然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就没有必要去埋怨他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远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河传令

竹冠顶按。更竹作水瓶,至今常将手盥。

竹杖竹篮,竹笠竹车竹钻。竹林中,竹笛鸣,声自唤。

木鞋衬脚真热暖。木做盘儿,镜磨明圆满。

木箸木匙,木杓木盔木碗。木阴间,木牛耕,田三段。

(0)

红窗迥

这王三,风得赛。便咄了气财,色游三昧。

因何却不断香醪,我神仙也爱。独自行来真自在。

要到处掩然,悉除百怪。

多心经、记得分明,无挂碍无挂碍。

(0)

如梦令

九八般般洽协。普遍尽归调燮。

处处见光辉,灿灿尤增炜烨。相接。相接。

长出瑶枝玉叶。

(0)

五更出舍郎

反会做他出舍郎。便风狂。成功行,到蓬庄。

奉报那人如惺悟,好商量。五更里,细消详。

(0)

浣溪沙.赠朱帘绣

满意苕华照乐棚。绿云红滟逐春生。

卷帘一顾未忘情。

丝竹东山如有约,烟花南部旧知名。

秋风吹醒惜离声。

(0)

南乡子

帘影静棋枰。平野风来分外清。

一带好山供望眼,云屏。落日烟霏翠满亭。

世事不须惊。底用相逢话独醒。

常使玉瓶沙上酒,如渑。杖履时来月下倾。

(0)
诗词分类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诗人
屈复 洪升 慧远 丁日昌 钱俶 徐淑 萧泰来 张志和 神秀 薛昭蕴 韩崶 刘绘 陈克家 端木国瑚 朱服 薛稷 孔融 文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