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销沉一夜风,繁华自古送英雄。
可怜七曲江南弄,都入胡笳惨淡中。
歌舞销沉一夜风,繁华自古送英雄。
可怜七曲江南弄,都入胡笳惨淡中。
这首诗描绘了金陵(秣陵)春日的景象,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与深沉的情感。首句“歌舞销沉一夜风”,以“一夜风”为引子,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变迁,即便是繁华的歌舞也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仿佛一夜之间,繁华与欢愉都随风消散。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历史更迭、世事无常的一种隐喻。
“繁华自古送英雄”,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繁华”与“英雄”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感慨。在古代,英雄往往伴随着辉煌的成就与荣耀,但最终都难逃历史的轮回,他们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如同繁华一样,终将逝去。
接下来的“可怜七曲江南弄,都入胡笳惨淡中”,则将视角转向了具体的地理环境——江南,以及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这里的“七曲”可能是指江南水乡的曲折河流,或是泛指江南的复杂地形。通过“江南弄”这一形象,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宁静画面,但紧接着的“都入胡笳惨淡中”却带来了强烈的对比和转折。胡笳是一种北方民族的乐器,常用于表达悲壮或哀伤的情绪。在这里,它象征着外来的侵扰和战争的阴影,将原本宁静的江南景象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悲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历史变迁中的繁华与衰败、英雄与平凡、自然美景与战争阴影之间的复杂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春草含碧滋,罗生满幽砌。
造化无停机,雨露有生意。
卓哉濂溪翁,精颐探彖系。
老屋如扬雄,四壁蓬蒿翳。
人来或笑之,乃翁有佳致。
弦歌自閒暇,风月共光霁。
令德重前修,家声垂后裔。
三年宰衡阳,邑小称善治。
方期剪荆杞,有志植兰蕙。
户庭日幽深,闾里无凋敝。
燕堂春风中,玩此图书秘。
乃知方寸间,自有一天地。
题诗对湘江,目洗衡山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