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昔归顺,中原仍戍藩。
岁分貔虎士,阵入鸟云屯。
名籍沦逋窜,枢兵失讨论。
诸君甘负国,故里亦空村。
南国昔归顺,中原仍戍藩。
岁分貔虎士,阵入鸟云屯。
名籍沦逋窜,枢兵失讨论。
诸君甘负国,故里亦空村。
这首元代诗人吴当的《述感十五首(其四)》描绘了历史变迁中的军事与社会景象。首句“南国昔归顺”暗示了南方地区曾经的归顺,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时期南方政权向北方的臣服。接着,“中原仍戍藩”反映了即便在和平时期,中原地区仍有军队戍守边疆,显示了国家对边防的重视。
“岁分貔虎士,阵入鸟云屯”运用了比喻,将士兵比作猛兽“貔虎”,形容他们如云般密集地集结,显示出军队的强大和严整。然而,“名籍沦逋窜,枢兵失讨论”则揭示了战乱或政治动荡导致户籍混乱,中央决策层的讨论和指挥陷入困境。
最后两句“诸君甘负国,故里亦空村”表达了诗人对于民众背井离乡、家园荒废的感慨,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无奈和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战乱时期的民生凋敝和国家治理的困境,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理粲万象,孰妙孰徼。卓彼南山,目游心讨。
露气澄澈,净不容扫。瑟瑟风松,剪剪烟筱。
甘梦未觉,一声晨鸟。恐随宾送,岁月空老。
整冠危坐,抱膝自笑。天际飞鸿,健翮矫矫。
一念既彻,何远不到。我卷我书,岂其弗考。
万动纷起,万虑冥澡。斯物之格,斯理之奥。
随寓随得,靡间昏晓。云麓固夷,石壁非峭。
目在而察,炯炯独燎。有临泰华,或视以渺。
山岂不崇,乃见之小。扁亭者谁,有揭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