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玉环,入高庙,下廷尉,欲族盗。
玉环被窃能几许,何似长陵一抔土。
中渭桥,犯清跸,下廷尉,罪当罚。
张公用法何其平,张公之言何不经。
当时诛之则亦已,此语安可告天子。
窃玉环,入高庙,下廷尉,欲族盗。
玉环被窃能几许,何似长陵一抔土。
中渭桥,犯清跸,下廷尉,罪当罚。
张公用法何其平,张公之言何不经。
当时诛之则亦已,此语安可告天子。
这首清代诗人张晋的《读<史记>四十首(其二十七)张廷尉》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张廷尉处理窃玉环案的情节,展现了公正执法与权衡利弊的主题。诗中,诗人首先指出窃贼盗取玉环的行为微不足道,相较于汉武帝陵墓中的尘土,显得微小,暗示了对事件轻重的权衡。接着,提到张廷尉因犯跸(侵犯帝王车驾)而受到处罚,体现了法律的严明。
诗人赞赏张廷尉执法公正,但同时也批评他的某些言论过于直接,可能不为当权者所喜。最后,诗人提出如果张廷尉在处理此案时更为谨慎,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他的话却无法隐瞒,暗示了直言不讳的性格和对公正原则的坚守。
整首诗通过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既赞扬了张廷尉的公正,也揭示了古代官场的微妙之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