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烟入虚壑,灵草多菌芝。
日霜未相蚀,经秋含绿蕤。
天光细如线,宛转岩隙垂。
翔禽影忽掠,人语虚无吹。
通明达真地,意坦行忘危。
崖藓触巾帽,碎影还扑衣。
径转得平壤,四望空所依。
峰峦尽低俯,不顾流云驰。
窥林见城郭,或疑人民非。
安得驾麋鹿,乔佺共遨嬉。
搜烟入虚壑,灵草多菌芝。
日霜未相蚀,经秋含绿蕤。
天光细如线,宛转岩隙垂。
翔禽影忽掠,人语虚无吹。
通明达真地,意坦行忘危。
崖藓触巾帽,碎影还扑衣。
径转得平壤,四望空所依。
峰峦尽低俯,不顾流云驰。
窥林见城郭,或疑人民非。
安得驾麋鹿,乔佺共遨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同游览七宝山并登上大观台的壮丽景象和内心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如“搜烟入虚壑”、“天光细如线”、“崖藓触巾帽”,细腻地展现了山间独特的自然风貌。同时,通过“翔禽影忽掠”、“人语虚无吹”等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飘渺神秘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内心的宁静体验,“通明达真地,意坦行忘危”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面前心灵的纯净和平静。“峰峦尽低俯,不顾流云驰”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更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