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路侵寻已倦游,功名何敢望前修。
谬纡州组三宜去,回视儒冠一忍羞。
畴昔尝窥循吏传,只今谁是富民侯。
夜来好雨催归棹,春水茫茫涨鸭头。
宦路侵寻已倦游,功名何敢望前修。
谬纡州组三宜去,回视儒冠一忍羞。
畴昔尝窥循吏传,只今谁是富民侯。
夜来好雨催归棹,春水茫茫涨鸭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书怀(其二)》,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生涯的厌倦和对功名的淡泊。首句“宦路侵寻已倦游”直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涯的疲惫感,他已经厌倦了长期在外奔波。接着,“功名何敢望前修”表明他对超越前辈的功名并无奢望,流露出谦逊和淡泊的态度。
“谬纡州组三宜去”暗示诗人认为自己担任地方官职并不适合,应该离开官场,这里的“谬纡”表达了对自己职务的自嘲。而“回视儒冠一忍羞”则表达了对过去以读书人身份入仕的些许羞愧,可能是因为感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不符。
“畴昔尝窥循吏传”回忆起曾经对清廉官员的仰慕,但现实中却难觅这样的典范。“只今谁是富民侯”进一步表达了对当今社会缺乏真正能造福百姓的官员的忧虑。
最后两句“夜来好雨催归棹,春水茫茫涨鸭头”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雨后春水上涨的画面,诗人借此表达出想要回归自然、结束仕途的愿望,以“归棹”象征着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虞俦在这首诗中通过自我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山郭五里馀,气象忽异色。
蛟龙尝此蟠,潭水至今黑。
变化验莫穷,白昼起霹雳。
山形抱江来,怪石莫倾侧。
有寺出其间,户牖立丹壁。
微云垂鉴中,彩色画不得。
小阁才数弓,吐纳半江碧。
日光涵游鱼,到底如不隔。
老竹风萧萧,长根擘青石。
送声寄哀弦,往往动魂魄。
载酒同遨游,逢奇得搜索。
形体相与忘,山林信吾适。
乃知人世间,舍此固怵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