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厌羹藜,家有庖丁刀。
徒誇批导手,肯念耕稼劳。
隐然肉山雄,畏彼尺箠操。
春泥卧寒野,夜月犁东皋。
辛勤力已尽,觳觫祸岂逃。
谁无恻隐心,鲜能胜贪饕。
盖帷犹示恩,况异犬马曹。
野人厌羹藜,家有庖丁刀。
徒誇批导手,肯念耕稼劳。
隐然肉山雄,畏彼尺箠操。
春泥卧寒野,夜月犁东皋。
辛勤力已尽,觳觫祸岂逃。
谁无恻隐心,鲜能胜贪饕。
盖帷犹示恩,况异犬马曹。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刘子翚的作品,名为《谕俗·其五》。诗中通过对比野人与庖丁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劳动者辛勤付出而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同情,以及对那些贪婪无度之人的批评。
“野人厌羹藜,家有庖丁刀。”开篇即描绘了一幅生动画面,野人对简单的食物已经感到厌倦,而家中却有着精良的庖丁刀,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平等。
“徒誇批导手,肯念耕稼劳。”诗人通过“徒誇”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那些夸口而不实际行动者的批判,同时赞扬那些真正记得农夫辛勤劳作的人。
“隐然肉山雄,畏彼尺箠操。”这里的“隐然”可能指的是肉的丰富,“尺箠”则是古代的一种刑具,用来惩罚犯人。诗人通过对比肉的丰盛与刑具的严酷,强调了社会上层对于底层人民的压迫。
“春泥卧寒野,夜月犁东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农民在春天泥泞中劳作,夜晚在明月下犁地的画面,体现了农民的辛勤与自然环境的艰苦。
“辛勤力已尽,觳觫祸岂逃。”诗人表达了对那些辛勤工作但依旧无法避免灾难的人的同情。
“谁无恻隐心,鲜能胜贪饕。”这两句强调了大多数人都有恻隐之心,但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被贪婪所困的人却很少。
“盖帷犹示恩,况异犬马曹。”最后两句通过对比人的善行与动物的区别,强调了人类应该具备的道德和同情心。
虚窗近好山,山影窥窗隙。
藤穿古洞幽,月过小桥窄。
放雨一旗青,堆云半榻白。
老树作人喧,新萝补天阙。
煨笋及烹薇,在在皆手泽。
禽到学书符,客来愁水厄。
意与石俱闲,诗随花共发。
见我何殷殷,云是岁星谪。
相订赤城游,霞光起眉额。
夜梦入天台,玉女共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