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自相投,茅檐俯碧流。
镜中双鹭下,画里几山秋。
日落谁横笛,江寒独倚楼。
有人过裴迪,问是辋川不。
景物自相投,茅檐俯碧流。
镜中双鹭下,画里几山秋。
日落谁横笛,江寒独倚楼。
有人过裴迪,问是辋川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面,其间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摹和深沉感喻。"景物自相投,茅檐俯碧流"中,"茅檐"指的是屋顶上的草,这里的"俯碧流"则是形容山溪水色之清澈,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对应和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周遭景物和谐统一的感受。
接下来的"镜中双鹭下,画里几山秋"更是用巧妙的比喻手法,把现实与艺术虚构相结合。鹭在镜中栖息,山峦则藏于画中,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到感悟,也反映出他对于艺术模仿自然的深刻理解。
"日落谁横笛,江寒独倚楼"一句,则是描写傍晚时分,一名隐者或游子在高楼上吹奏着横笛,伴随着夕阳西下和河流渐冷,这个场景不仅传递出一种寂静与孤独,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某种感慨和情怀。
最后两句"有人过裴迪,问是辋川不"则是在询问行者是否经过了名山大川,并通过这个提问,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景致的向往与追寻之心。这里的"辋川"虽未明指,但在诗歌中往往用来泛指著名的山水之地。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意境幽深的艺术特色,成功捕捉了读者的心思,使人仿佛置身于这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中,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之美无限的情怀。
兀坐空哦服九华,衰颓深觉负黄花。
但令无事长相见,敢叹百年生有涯。
雉堞晓登千嶂抱,縠波秋净一溪斜。
归来更展新诗卷,醉墨淋漓似老鸦。
砚凤池,石龙尾,金其声,玉其理,文字之祥助公喜。
助公喜,为公寿,籋云衢兮龙为友。
仪箫韶兮鸣凤咮,金玉相兮椒兰臭。
老复丁兮昃还昼,寿而臧兮世无有。
生弥长兮视弥久,见太平兮休战斗。
泳学海兮恢文囿,俯松乔兮齿仓籀。
翰林客卿管城偶,挥毫振藻常无咎。
端居探幽奇,自谓略已遍。
昨登西山巅,雄绝昔未见。
溪湖莽吞吐,云物纷百变。
乃知十年间,尚或遗胜践。
巢成辄弃去,我岂秋社燕。
为吾课童仆,开辟尽二面。
莫言羊肠险,径小烦屡转。
杖藜不用扶,吾脚犹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