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不应且高歌,明月当头感慨多。
新咏难摹流辈状,旧题易落古人窠。
大江南北群狼啸,名世英雄走马过。
聒耳风涛平复起,长河恐亦易生波。
问天不应且高歌,明月当头感慨多。
新咏难摹流辈状,旧题易落古人窠。
大江南北群狼啸,名世英雄走马过。
聒耳风涛平复起,长河恐亦易生波。
这首诗《月夜有感》由清代诗人王季珠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问天不应且高歌”,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面对宇宙的广阔与自身的渺小时的无奈与豁达。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月当头感慨多”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月光下的感慨似乎更加深沉而复杂。
接下来,“新咏难摹流辈状,旧题易落古人窠”两句,揭示了创作的难度与挑战。一方面,新的作品难以完全描绘出时代的风貌;另一方面,过于模仿古人则容易落入陈规俗套。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创新与传统的矛盾思考。
“大江南北群狼啸,名世英雄走马过”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的社会图景,群狼啸叫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而“名世英雄走马过”则暗示着历史人物的更迭与英雄主义的消逝,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最后,“聒耳风涛平复起,长河恐亦易生波”以风浪的起落比喻社会局势的变化,预示着即使暂时平静,未来也可能再次掀起波澜。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历史和人生深刻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浓郁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丹丘仙人头雪白,玉宇高寒栖不得。
天目之阳多翠微,却跨黄鹤江南归。
山田有秫涧有水,鹿车同挽青山里。
庞公以安遗子孙,足迹不蹋襄阳市。
少微之星白煌煌,直与南斗相低昂。
东方小儿骨未锐,玉桃亲见三千岁。
安得左持桃,右持觞,祝公寿,登公堂。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愿公与山同久长。
娲娥补天抟五色,化作昆崙一拳石。
神人巧斲秋水骨,玉臼敲丹碎蟾魄。
东方涌出玻瓈盆,九气凝结回鸾文。
天吴海若不敢受,中含万斛梨花春。
琼液流波散成绮,照见落花吹不起。
醉来大笑醯鸡天,吸尽长鲸百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