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城西隅,竞传师商庙。
二坟在其傍,枯棘谁往吊。
予尝发梦寐,事已验曩少。
时逾二十春,偶过非素料。
江韩寔并驾,寂默苦同调。
下马共罗拜,惊愚真可笑。
致恭古贤人,且异媚近要。
在昔魏公子,夷门尊隐耀。
终知养松筠,曾不类蒿藋。
我辈颇识公,虚名何所钓。
大梁城西隅,竞传师商庙。
二坟在其傍,枯棘谁往吊。
予尝发梦寐,事已验曩少。
时逾二十春,偶过非素料。
江韩寔并驾,寂默苦同调。
下马共罗拜,惊愚真可笑。
致恭古贤人,且异媚近要。
在昔魏公子,夷门尊隐耀。
终知养松筠,曾不类蒿藋。
我辈颇识公,虚名何所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正月二十四日同江邻几韩持国过师商庙》,主要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江邻几、韩持国一同参观师商庙的经历。诗中提到的大梁城西隅的师商庙,是古代的一处重要祭祀场所,而庙旁的两座坟墓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尽管荒凉,却无人祭奠,暗示着历史的遗忘。
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对这些往事有所预感,但多年后重访,发现并未如当初预料。江邻几和韩持国与他一样,沉默寡言,他们的共同点使他们显得孤独。他们在庙前下车礼拜,这一举动让诗人觉得有些滑稽,因为他们过于恭敬,这与现代社会的世俗追求有所不同。
诗人以魏公子的故事来对比,魏公子虽贵为夷门之主,却能尊重隐士,与养松竹而不求名利的人相提并论,而那些追求权势的人则显得渺小。最后,诗人感慨自己对这位贤人的了解,认为他的虚名并非出于功利之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庙宇、坟墓和人物行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现实社会风气的反思,体现了梅尧臣诗歌中常有的深沉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