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楚地竹林的美丽画卷,竹子高耸入云,犹如秀出千林的异材。接着,诗人以龙须和凤膺比喻竹笛的精致与细腻,玉肌匀绕则形容其质地温润。秋天的景色被巧妙融入,既有淮南木叶凋零,又有云梦雨后的清新,以及月明风轻的夜晚。诗人感叹,自从中郎(指蔡邕)和桓伊那样的音乐大师离去后,世间少了多少笛声,仿佛辜负了这美好的秋意。
接着,词转向现实中的人物,提到岭南太守的后堂中,有一名名叫懿卿的女子,她才貌出众,正在学习吹奏笛曲。从梁州的曲调开始,再到霓裳羽衣的复杂乐章,她的技艺还未完全娴熟。笛声在云端回荡,旋律高低起伏,如同徵音和宫音在空中穿梭。
最后,诗人借笛声祝愿,愿这清越的音乐能为太守洗尽蛮风瘴雨的艰辛,带来霜天破晓般的明亮与希望。整首词以咏竹笛为引,既赞美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人才的赞赏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苏轼的笔触生动,情感深沉,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青松在庭槛,乃受众目怜。
念彼岁寒枝,肯争桃李妍。
不如卧涧壑,岁久霜雪前。
尹侯东州英,炯若珠在渊。
避地走南荒,因循留瘴烟。
归来怀玉山,草草屋数椽。
深居绝万虑,读书欲忘年。
偶出到城市,颇厌尘嚣煎。
搜肠出妙语,赠我以长篇。
行潦被注挹,朽木烦彫镌。
纷纷车马间,孰能知子贤。
别归值短晷,肯复更留连。
我老百事废,钝马难加鞭。
清霜粲屋瓦,白云常在天。
怅望子所居,欲去无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