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谁能与国谋,庙堂风采自优游。
却怜漆室民间女,独抱深忧为鲁侯。
肉食谁能与国谋,庙堂风采自优游。
却怜漆室民间女,独抱深忧为鲁侯。
这首诗通过对比庙堂之高与民间之苦,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首句“肉食谁能与国谋”,以“肉食者”比喻那些享受高位厚禄的官员,提出疑问:他们是否真正关心国家大事?接着,“庙堂风采自优游”描绘了这些官员在权力中心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官员们可能忽视了基层的疾苦。
后两句转向对民间百姓的关切:“却怜漆室民间女,独抱深忧为鲁侯。”这里“漆室”借指民间,强调了普通女性在社会底层的艰难生活。她们虽非高位,却心怀国家,为君王担忧,体现了百姓对于国家命运的朴素关怀。整首诗通过这种对比和情感的转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统治阶层应更多体恤民情的呼吁。
松灯明,茅屋小,山妻稚子坐团团,长夜缉麻几至晓。
辛勤岂望卒岁衣,阿翁几番催罢机。
输官未足私债急,妾身不掩奚足恤。
念儿辛苦种麻归,依旧悬鹑曝朝日。
松灯灭,茅屋闭,麻尽机空得早眠,门外催租吏声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