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入有易,从有入无难。
有无俱尽处,且莫自颟顸。
举来看,寒山拾得礼丰干。
从无入有易,从有入无难。
有无俱尽处,且莫自颟顸。
举来看,寒山拾得礼丰干。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慧通禅师所作,名为《偈》。诗中探讨了“有”与“无”的哲学概念,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首句“从无入有易,从有入无难”,揭示了从虚无到存在的过程相对简单,而从存在回归虚无则更为困难。这反映了人们往往容易接受新事物或改变,但要放弃已有的东西却不易。
接着,“有无俱尽处,且莫自颟顸”,意为在“有”与“无”的尽头,不应盲目或无知地行事。这里强调了在理解事物本质时的审慎态度。
最后,“举来看,寒山拾得礼丰干”,这句话可能是在引用或比喻三位古代高僧的故事,寒山、拾得和丰干,他们都是佛教中的隐士或高僧,以智慧和慈悲著称。这里的引用可能是为了强调通过观察和学习这些圣贤的行为,可以得到智慧和道德的启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有”与“无”的关系,鼓励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变化时保持清醒和智慧,同时向历史上的圣贤学习,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它时对语闻莺迁,青秧离离初插田。
重来刈稻歌有年,浪过日月将谁怜。
故人落笔生云烟,胸中端有万斛泉。
从来经笥谩便便,诗书何如一囊钱。
有时玉树临风前,仰视落日窥层巅。
已知万古然不然,得处往往多忘筌。
正须青绫护醉眠,坐使士类归埴埏。
不应直为莼鲈还,夜听秋雨穷遗编。
我今已办访戴船,日欲倚棹寒潭边。
要当学海如百川,未信轲死今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