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有献花佛事,何妨乞食歌姬。
若了悟不住相,斯参透无言师。
本有献花佛事,何妨乞食歌姬。
若了悟不住相,斯参透无言师。
此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生活状态。"本有献花佛事,何妨乞食歌姬"表明诗人原本就有向佛祖献上鲜花、请求歌女为他唱歌的雅兴,但这并非尘世的贪图,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若了悟不住相,斯参透无言师"则显示出诗人对于世间万象的洞察力,他已经领悟到一切外在形式都是空幻不实,不再执着于这些表相之中。而"斯参透无言师"则意味着诗人已达到了一种无需言语即可交流心灵的境界,似乎在向我们展示一种与宇宙心灵直接对话的高级修为。整首诗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生活态度的自在超脱。
双钟峙中流,高低互相位。
微风吹水波,万窍各鸣嘒。
仰观造化心,雕镂亦为罪。
濯濯苏眉山,捉笔工点缀。
放舟绝壁下,领意得奇最。
子弟与山川,韵事足图绘。
夷考作记年,送子德兴尉。
余来涉江涛,别弟趋吴会。
古人今不殊,事迹偶相类。
离怀虽黯然,妙得山水对。
西风泥行舟,遂谋三日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