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石钟山》
《石钟山》全文
清 / 黎士弘   形式: 古风

双钟峙中流,高低互相位。

微风吹水波,万窍各鸣嘒。

仰观造化心,雕镂亦为罪。

濯濯苏眉山,捉笔工点缀。

放舟绝壁下,领意得奇最。

子弟与山川,韵事足图绘。

夷考作记年,送子德兴尉。

余来涉江涛,别弟趋吴会。

古人今不殊,事迹偶相类。

离怀虽黯然,妙得山水对。

西风泥行舟,遂谋三日醉。

(0)
鉴赏

这首清代黎士弘的《石钟山》描绘了石钟山独特的景致和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双钟峙中流”形象地刻画了两座山峰对立于江面的景象,如同钟形,富有动态感。接下来,“高低互相位”进一步强调了它们的位置关系。“微风吹水波,万窍各鸣嘒”通过风声和水波的共鸣,营造出一种空灵而生动的音乐效果,暗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仰观造化心,雕镂亦为罪”,认为人类试图模仿自然之美是僭越,而山的质朴无华更显其价值。“濯濯苏眉山,捉笔工点缀”则赞美了山的天然之美,以及自己以诗笔为之增色的技艺。“放舟绝壁下,领意得奇最”描述了诗人乘船游历的惬意,感受到石钟山的奇异魅力。

“子弟与山川,韵事足图绘”表达出诗人对山水的喜爱,认为它们是值得画家描绘的美好题材。“夷考作记年,送子德兴尉”则借石钟山之名,寓言般地送别友人赴任。“余来涉江涛,别弟趋吴会”写诗人自己也因别离而心情黯然,但面对山水美景,仍能以山水相慰藉。“古人今不殊,事迹偶相类”感慨古今人事相似,离别之情相通。“离怀虽黯然,妙得山水对”再次强调山水的疗愈作用,使诗人得以暂时忘却忧愁。

最后两句“西风泥行舟,遂谋三日醉”以西风中的舟行和饮酒作结,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借三天的醉意来化解离别的哀愁。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充分展现了石钟山的自然美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作者介绍
黎士弘

黎士弘
朝代:清

黎士弘,字愧曾,长汀濯田陈屋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8)。14岁补博士弟子员,36岁中举人。清康熙元年(1662)任广信府推官,为政清廉,听断精明,六载审理十三县案件,释放无辜数百人,人们称赞他为“黎青天”。康熙三年,广信府属玉山县迭遭战乱,百姓离乡背井,士弘前往省问疾苦,招集流散各地百姓,垦田定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不到一年,百废俱兴,民气渐复。
猜你喜欢

客中写怀六首·其三念姊

淮阴古壮士,犹感漂母情。

而况我同气,由来恩爱并。

一朝遭世患,舍之以徂征。

惟当欲去时,涕泗下交倾。

荏苒岁年暮,两鬓各星星。

每念焚须事,怛焉心内惊。

老去成飘荡,所志在偷生。

顾往申申詈,詈我久远行。

我欲喻中怀,独有弦歌声。

弦歌清且悲,一鼓泪已零。

再鼓三叹息,四座不忍听。

可随晨风去,长跪陈素情。

(0)

徐叔度遗纨扇

团团七华扇,名在制久缺。

感君裂纨素,与蒙却烦暍。

入手讶如圭,映容疑学月。

玩之炎气消,握之微风发。

却愿暑长在,无使君暂歇。

(0)

吴咏十章用韵复正宗架阁·其九

黄菊初华客未归,登高自试苎罗衣。

真娘墓下好红叶,伍相祠前多翠微。

(0)

和铁崖小临海十首·其九

仙花云万叠,浩劫与春开。

却笑珊瑚树,焦枯作死灰。

(0)

绝句五首·其二

东城三百里,南雁一封书。

整待今晨发,秋风吹弊庐。

(0)

姑苏钱塘怀古诗次韵六首·其四

南渡中兴日,君臣此建都。

共愤太宰谗,子胥终见屠。

武穆何由死,欲听延秋乌。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柳公权 王褒 万俟咏 商辂 华蘅芳 张宇初 崔峒 独孤及 景翩翩 王安国 令狐楚 李珣 刘迎 金农 黄姬水 贺双卿 黄宗羲 欧阳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