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忆清虚下云汉,转头劫堑已灰飞。
三山恍惚惊鳌动,千岁凄凉望鹤归。
风度羡君仙骨莹,年华迫我世缘微。
岂无道侣歌招隐,许脱红尘卧碧霏。
犹忆清虚下云汉,转头劫堑已灰飞。
三山恍惚惊鳌动,千岁凄凉望鹤归。
风度羡君仙骨莹,年华迫我世缘微。
岂无道侣歌招隐,许脱红尘卧碧霏。
这首诗是方回在宋末元初时期创作的,次韵袁提学题皇甫真人清虚庵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充满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犹忆清虚下云汉,转头劫堑已灰飞。"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留恋,而转瞬之间,那些曾经辉煌的城墙如今却已成为废墟,化作尘埃随风散去。
"三山恍惚惊鳌动,千岁凄凉望鹤归。"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其中“三山”指的是道教中的仙山,诗人心中对那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充满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万物凋零的悲凉感慨。
"风度羡君仙骨莹,年华迫我世缘微。"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中风度翩翩、骨清如玉之人的羡慕,同时也感到自己在尘世间的时光被世俗纠缠而日渐稀薄。
"岂无道侣歌招隐,许脱红尘卧碧霏。"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是否有志同道合之人的呼唤,以及希望能够找到知音,以便共同摆脱世俗的牵绊,寻找一片清净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
山人爱松苦成癖,绕屋尽是苍龙鳞。
长哦其间日不足,更寻梅隐为写真。
摩挲素壁光于雪,错落金刀交屈铁。
玄豹毛生雾雨寒,老蛟爪擘山石裂。
潇疏似是寒涛惊,恍惚已觉凉风生。
徂徕山下云黯黯,太华峰顶秋泠泠。
古心山人貌亦古,矫矫苍松宛相似。
何当结取云边巢,从师参透西来意。
南邑如斗事如毛,况有连岁兵旅劳。
温侯胸有文武韬,抚民练兵无绎骚。
三年去思民愿借,共分得请薇垣下。
政纲综治无紊烦,民瘼补苴罔漏罅。
棠梨满路花重开,喜见竹马儿童来。
三尺神光射星斗,一扇仁风清瘴霾。
骥足岂能淹百里,暂布阳春到桑梓。
明当五邑苏巅崖,恩波浩荡双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