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韦溪八咏·其三月衣朝梵》
《韦溪八咏·其三月衣朝梵》全文
明 / 成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一庵临古岸,初日出幽林。

是处有人住,静中闻梵深。

清声宜水鹤,馀响答风琴。

直入红尘去,知音不可寻。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和谐共存的深刻感悟。

首句“一庵临古岸”,简练地勾勒出一座小庵坐落在古老河岸之上的景象,为整幅画面奠定了静谧的基调。接着,“初日出幽林”一句,以“初日”点明时间,暗示一天的开始,同时“幽林”二字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洒在庵宇之上的情景。

“是处有人住,静中闻梵深。”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庵宇的环境特点,不仅说明庵内有人居住,更强调了这种居住状态的宁静与和谐,以及其中蕴含的宗教气息。梵音,作为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此处“梵深”二字,既是对庵内僧侣修行环境的描述,也暗含了对内心世界探索的启示。

接下来,“清声宜水鹤,馀响答风琴。”这两句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类的艺术活动巧妙结合,水鹤的清脆叫声与风琴的余音相互应和,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听觉感受,也寓意着自然界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水鹤与风琴,一为自然界的生灵,一为人造的艺术工具,它们的互动不仅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美好,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可以达到的和谐状态。

最后,“直入红尘去,知音不可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世俗喧嚣、追求精神世界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繁忙的生活所困扰,难以找到心灵的归宿。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纯净、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醒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应忘记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庵宇及其周边环境,以及庵内僧侣的修行生活,展现了自然与宗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纯净生活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作者介绍
成鹫

成鹫
朝代:明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猜你喜欢

永州万石亭

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

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

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声哀。

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

山穷与水险,下上极沿洄。

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人迹所罕到,遗踪久荒颓。

王君好奇士,后二百年来。

剪薙发幽荟,搜寻得琼瑰。

威物不自贵,因人乃为材。

惟知古可慕,岂免今所咍。

我亦奇子厚,开编每徘徊。

作诗示同好,为我铭山隈。

(0)

泛舟西湖

湖边无日欠春风,金碧楼台面面同。

白鸟惯随船上下,画桥分断水西东。

百年乐事浮云外,一段伤心落照中。

老尽风流无问处,藕花今是几番红。

(0)

卜算子·其一

只解劝人归,都不留人住。

南北东西总是家,劝我归何处。

去住总由天,天意人难阻。

若得归时我自归,何必闲言语。

(0)

山居

山居老树秋还青,山下渔舟傍晚汀。

一笛月明人不识,自家吹与自家听。

(0)

雪寒

巫山神女欲回车,滕六留云布玉华。

流水不冰翻有气,老梅虽冻自宜花。

幸逃僵死榆关戍,相伴饥眠草屋家。

种麦已迟天岂恝,一声晴意晓檐鸦。

(0)

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

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0)
诗词分类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诗人
李天馥 杨云翼 乔吉 萧观音 伍乔 窦光鼐 桓温 薛莹 虞羲 雍裕之 冯班 綦毋潜 周亮工 易祓 李贤 李文田 侯方域 蓝鼎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