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西江月.十二首·其十二》
《西江月.十二首·其十二》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词  词牌: 西江月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

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

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西江月·十二首 其十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佛法思想。开篇“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即点出了诗人的宗旨——要想彻底领悟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真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回归到自身,去发现并认知那颗真正的心灵。这一思想与佛家强调的“自性解脱”不谋而合,强调通过内心的觉醒来达到精神的自由。

“真心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这里,“真心”指的是超越了世间烦恼和欲望的本真心灵。这颗心没有形象,也没有声音,寓意于它超然物外,不受任何世俗之物的污染。“清净法身只恁”则进一步阐述了这颗心的纯洁性,它如同佛教中的“法身”——是清净无为的本质。

接下来的“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表达的是这种真理或道法既不是外在可以寻找的,也不在内心深处等待发掘。这是一种超越对立和界限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直接体验和感知。

“二边俱遣弃中心。”这里的“二边”可能指的是世间常见的一切对立,如有无、是非、善恶等,而“俱遣弃”则意味着要超越这些对立,不再执着于任何一方。这样的超脱才能够真正领悟到心灵的本质。

最后,“见了名为上品。”这里的“见了”指的是洞察和理解,而“名为上品”则表明这种直接体验到的真理是最高层次的智慧,是最为珍贵的精神成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心灵本质的探讨,引导读者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更高维度的精神觉醒。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柘城王邀同赞伯晚登铁塔二首·其二

忽遂登临志,还思创始功。

循阶攀峻绝,环级转空濛。

秋色收残照,乡心御远风。

因高谁不赋,我意仲宣同。

(0)

过上杭陈扆六相招夜集自述两令坎壈事诗以慰之兼志别悰·其一

频年离索感,偶对语飘零。

已见君头白,犹求世眼青。

可怜逢故识,仍使叹晨星。

夜尽倾前绪,游人驻马听。

(0)

孙蜚莪邹石可过集

雨后诛茅径,春云湿草堂。

一樽供笑语,五马动辉光。

酒赋忘忧馆,啸闻在水方。

稍迟花席上,更醉月中觞。

(0)

秋日燕邸咏怀十诗各系以题·其九晓叹

所思亦难尽,及晓叹何深。

无根而愁种,飘然乃秋心。

微凉生虚牖,一叶下危襟。

云风俱不息,凄响落浮阴。

庭树先为感,萧瑟渐千林。

以兹荣瘁理,动我今古吟。

四时相摇落,一室比登临。

怀人芳草怨,招隐桂丛寻。

何繇悲气遣,古愁不生今。

(0)

次临封八景韵四首·其三南寺钟声

宝刹无尘迥绝纷,疏钟隐隐出林闻。

三扣觉人亲佛日,数声唤鸟度岩云。

已惊蝶梦栩然醒,何事轮蹄遝尔勤。

遥想东方犹未息,楼兰快斩树华勋。

(0)

奉送王父母张玉笥老师入觐二首·其一

将琴携鹤隘通衢,竹马童儿五裤纡。

忆得使君才到日,木棉开尽叹无襦。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李宗勉 毕世长 傅光宅 李阳冰 祝钦明 蔡延庆 顾宸 钱肃乐 李恒 武翊黄 曹著 王苏苏 余玠 胥偃 王仲舒 黎逢 陈淬 郑道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