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
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
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
清净法身只恁。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
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西江月·十二首 其十二》,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佛法思想。开篇“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即点出了诗人的宗旨——要想彻底领悟生命的奥秘和宇宙的真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回归到自身,去发现并认知那颗真正的心灵。这一思想与佛家强调的“自性解脱”不谋而合,强调通过内心的觉醒来达到精神的自由。
“真心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这里,“真心”指的是超越了世间烦恼和欲望的本真心灵。这颗心没有形象,也没有声音,寓意于它超然物外,不受任何世俗之物的污染。“清净法身只恁”则进一步阐述了这颗心的纯洁性,它如同佛教中的“法身”——是清净无为的本质。
接下来的“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表达的是这种真理或道法既不是外在可以寻找的,也不在内心深处等待发掘。这是一种超越对立和界限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直接体验和感知。
“二边俱遣弃中心。”这里的“二边”可能指的是世间常见的一切对立,如有无、是非、善恶等,而“俱遣弃”则意味着要超越这些对立,不再执着于任何一方。这样的超脱才能够真正领悟到心灵的本质。
最后,“见了名为上品。”这里的“见了”指的是洞察和理解,而“名为上品”则表明这种直接体验到的真理是最高层次的智慧,是最为珍贵的精神成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心灵本质的探讨,引导读者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更高维度的精神觉醒。
所思亦难尽,及晓叹何深。
无根而愁种,飘然乃秋心。
微凉生虚牖,一叶下危襟。
云风俱不息,凄响落浮阴。
庭树先为感,萧瑟渐千林。
以兹荣瘁理,动我今古吟。
四时相摇落,一室比登临。
怀人芳草怨,招隐桂丛寻。
何繇悲气遣,古愁不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