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名计身后,逐利了目前。
道人一弹指,永断三生缘。
起灭水上沤,聚散风中烟。
纷纷阅凋谢,东海今桑田。
缟发茁枯颅,秀眉覆两颧。
已超人天上,遂拍佛祖肩。
茅斋立万竹,荫此碧玉椽。
绿暗云扰扰,清涵露娟娟。
我老无家舍,馀地寄一廛。
不辞供井硙,辛苦送华颠。
争名计身后,逐利了目前。
道人一弹指,永断三生缘。
起灭水上沤,聚散风中烟。
纷纷阅凋谢,东海今桑田。
缟发茁枯颅,秀眉覆两颧。
已超人天上,遂拍佛祖肩。
茅斋立万竹,荫此碧玉椽。
绿暗云扰扰,清涵露娟娟。
我老无家舍,馀地寄一廛。
不辞供井硙,辛苦送华颠。
这首诗《诗赠竹庵静老人》由宋代诗人孙觌所作,通过对比世俗与修行的不同追求,表达了对竹庵静老人超凡脱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首句“争名计身后,逐利了目前”描绘了世人为了名利而忙碌,既关注着死后名声的流传,也急切追求眼前的利益。这种对物质和虚名的追逐,体现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心态。
接着,“道人一弹指,永断三生缘”则转向了对修行者的描述。道人以轻盈的动作,象征着瞬间的觉悟,能够超越生死轮回,摆脱尘世的束缚。这里的“三生缘”指的是前生、今生、来生的因果关系,道人的一弹指,意味着他已斩断了这些因缘,达到了心灵的解脱。
“起灭水上沤,聚散风中烟”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变化无常。水面上的泡沫和风中的烟雾,都是短暂且易逝的事物,以此暗示人生的起落和变化,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纷纷阅凋谢,东海今桑田”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无数事物在时间的长河中凋零消失,正如东海曾经的桑田如今已变为陆地,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缟发茁枯颅,秀眉覆两颧”描绘了衰老的过程,白发从枯萎的头颅中生长出来,美丽的眉毛覆盖在颧骨之上,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衰败。
“已超人天上,遂拍佛祖肩”则表达了对竹庵静老人修行成就的高度赞扬。他不仅超越了世俗之人,甚至达到了与佛祖并肩的高度,体现了对修行境界的极高评价。
最后,“茅斋立万竹,荫此碧玉椽”描绘了竹庵静老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雅致。茅屋周围立着成千上万的竹子,竹叶如同碧玉般的椽子,为整个环境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绿暗云扰扰,清涵露娟娟”则通过描绘竹林中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美丽。绿意盎然的竹林仿佛是云海中的岛屿,而露珠在阳光下闪烁,如同娟娟细流,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我老无家舍,馀地寄一廛”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老无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竹庵静老人生活状态的羡慕。诗人自认无法拥有如此清幽的居所,只能将余生寄托于此。
“不辞供井硙,辛苦送华颠”则是对竹庵静老人生活态度的肯定。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也愿意付出努力,为生活提供便利,直至白发苍苍。
综上所述,《诗赠竹庵静老人》通过对比世俗与修行的不同追求,以及对竹庵静老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时间、自然和修行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学洞察力。
濠上有川叹,沧洲多海怀。
伊我江湖姿,浩荡中渊回。
寻秘右洞庭,飞衿左蓬莱。
瑚琲探富获,存之无轻开。
扬波万古源,荡潏塞视埃。
谁能写小笔,聊意亦可谐。
仁智在户限,寄言亦悠哉。
临咏志一启,得者亦可推。
黄汾窈如湮,安问傅岩才。
江梅不畏寒,时至开如霰。
瑰姿静在野,卧病不得见。
国士抱奇宝,端居察时变。
杖策出城市,蒿莱满荒甸。
遐寻得幽赏,独对姑射面。
化泰草木蕃,时闭贤不见。
无禾比两岁,□□将九县。
分圭善会计,弃士如土贱。
俗儒诵腐简,乡子乐耽燕。
熹歌唐虞授,复誉汤武战。
子有经世怀,待贾不自献。
神威盛龙熊,奇秘卷帐钤。
时节会应求,风虎期非晏。
巍然奋载绩,志沛声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