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鹢凌晨发,蒲帆直向东。
烧痕经雨绿,败叶带霜红。
望寺知程近,看山到水穷。
仙家在何处,时送隔林钟。
彩鹢凌晨发,蒲帆直向东。
烧痕经雨绿,败叶带霜红。
望寺知程近,看山到水穷。
仙家在何处,时送隔林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坐船只经过清远峡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旅途的细腻感受。
首句“彩鹢凌晨发,蒲帆直向东”,以“彩鹢”和“蒲帆”作为行船的象征,清晨启航,直奔东方,既展现了航行的动态美,也暗示了旅程的明确方向与目标。
接着,“烧痕经雨绿,败叶带霜红”两句,通过“烧痕”、“绿”、“败叶”、“霜红”等意象,描绘了经过雨水洗礼后,绿色植被更加生机勃勃;而秋霜覆盖下的落叶则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色彩对比鲜明,展现了秋季的自然之美。
“望寺知程近,看山到水穷”则表达了随着行程的推进,远处的寺庙逐渐显现,暗示着距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同时,眺望群山,直至水天相接之处,仿佛是旅行的尽头,透露出一种探索未知的满足感和对旅途终点的期待。
最后,“仙家在何处,时送隔林钟”一句,以“仙家”为喻,表达了对远方美好境界的向往,同时“隔林钟”的声音,似乎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增添了一种神秘与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心灵的触动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旅途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我生无他长,所耽惟种树。
树中尤爱梅,为其能守素。
守素有同心,相将老岩穴。
花时犯清霜,坐到将残月。
家园兴未足,寻梅过太湖。
梅花如白云,茫茫路欲无。
入山不忍尽,下山元独宿。
钟清何处寺,花隐谁家屋?
愿言寄吾友,一枝折寒林。
微物何足贡,将此岁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