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趁游龟叶底莲,覆窠颗颗寄层颠。
剖开如怯初分项,煨熟宜呼小比肩。
那忌鸟窥来上下,祗愁虫蛀隔中边。
长安儿戏乘秋赌,探得双枚亦偶然。
不趁游龟叶底莲,覆窠颗颗寄层颠。
剖开如怯初分项,煨熟宜呼小比肩。
那忌鸟窥来上下,祗愁虫蛀隔中边。
长安儿戏乘秋赌,探得双枚亦偶然。
这首诗描绘了鸳鸯栗这一独特果实的形态与特点,以及对它的喜爱之情。首句“不趁游龟叶底莲”,以“游龟”比喻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暗示了鸳鸯栗生长环境的自然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态度的向往。接着,“覆窠颗颗寄层颠”描绘了鸳鸯栗果实密集地生长在高处的情景,既展现了其生命力的旺盛,也寓意着收获的丰富。
“剖开如怯初分项,煨熟宜呼小比肩”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鸳鸯栗剖开后的形态和食用时的适宜状态,仿佛在强调其独特的风味和食用价值。这里“怯”字用得巧妙,既表现了果实的娇嫩,又暗示了其珍贵。而“小比肩”则形象地表达了对鸳鸯栗口感的赞美,将其与小孩子的可爱相提并论,增加了趣味性。
“那忌鸟窥来上下,祗愁虫蛀隔中边”则从保护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鸳鸯栗的爱护之情。鸟儿的窥视和虫子的蛀蚀都是自然界的常态,但诗人却担心这些可能对果实造成损害,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最后,“长安儿戏乘秋赌,探得双枚亦偶然”两句,将话题转向了社会生活。长安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儿戏”和“秋赌”代表了世俗生活的轻松与娱乐,而“探得双枚亦偶然”则表达了对意外之喜的期待和满足,同时也暗含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发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鸳鸯栗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充满了生活情趣和哲学意味。
当时高蹈翰墨场,江南李氏洛下杨。
二人殁後数来者,西台唯有尚书郎。
篆科草圣凡几家,奄有汉魏跨两唐。
纸摹石镂见彷佛,曾未得似君家藏。
侧厘数幅冰不及,字体欹倾墨犹湿。
明窗棐几开卷看,坐客失床皆起立。
新春一声雷未闻,何得龙蛇已惊蛰。
仲将伯英无後尘,迩来此公下笔亲。
使之早出见李卫,不独右军能逼人。
枯林栖鸦满僧院,秀句争传两京遍。
文工墨妙九原荒,伊洛气象今凄凉。
夜光入手爱不得,还君复入古锦囊。
此後临池无笔法,时时梦到君书堂。
十年华屋网蛛尘,大旆重来一日新。
五凤楼前修造手,个中余刃亦精神。
脱略看时辈,诸君等发蒙。
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鹏入迁臣舍,乌号厌世弓。
平生有嘉树,犹起九原风。
高节亭边竹已空,山矾独自倚春风。
二三名士开颜笑,把断花光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