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太后弟,勋贤无与伦。
握秉五十年,山东半为秦。
唾手夺相印,咄咄一旅人。
辎重东出关,黄金贱于薪。
人生畏失职,所忧岂在贫。
应侯功不多,况乃疏间亲。
解绶不待晚,翛然保其身。
穰侯太后弟,勋贤无与伦。
握秉五十年,山东半为秦。
唾手夺相印,咄咄一旅人。
辎重东出关,黄金贱于薪。
人生畏失职,所忧岂在贫。
应侯功不多,况乃疏间亲。
解绶不待晚,翛然保其身。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题阙(其六)》。诗中以历史人物穰侯和应侯为题材,通过对比二人功绩与结局的不同,表达了对权力与忠诚的深刻思考。
首句“穰侯太后弟,勋贤无与伦”点出了穰侯的身份背景,作为太后的弟弟,他的功勋卓著,无人能及。接着“握秉五十年,山东半为秦”描绘了穰侯在位五十年间,秦国势力扩展至山东大半地区的辉煌成就。然而,好景不长,“唾手夺相印,咄咄一旅人”两句转折,暗示穰侯因轻敌或不慎,失去了相印,如同一个小小的旅人般落魄。
“辎重东出关,黄金贱于薪”描述了穰侯败退时的狼狈情景,辎重物资被抛弃,黄金价值跌至与柴薪相当,形象地展现了败军之将的凄惨境遇。接下来“人生畏失职,所忧岂在贫”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害怕失去职位,担忧的并非贫穷本身,而是职位的丧失带来的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丧失。
最后,“应侯功不多,况乃疏间亲”提到另一位历史人物应侯,虽然功绩不如穰侯,但因疏远亲人而遭致不幸。这反映了忠诚与亲情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权力游戏中的复杂人性。
“解绶不待晚,翛然保其身”则是对穰侯最终选择解下官印,安然保全自身生命的肯定。这一行为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对权力的清醒认识。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反思,探讨了权力、忠诚与个人安危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权力斗争中保持自我、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