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苦卑湿,梅熟复何如。
老夫厌巾屦,稚子在泥涂。
新月出天末,微凉生雨馀。
陶公入州府,此兴与谁俱。
南州苦卑湿,梅熟复何如。
老夫厌巾屦,稚子在泥涂。
新月出天末,微凉生雨馀。
陶公入州府,此兴与谁俱。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南州的气候特点和诗人与孩童的不同感受,以及晚晴时分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
首句“南州苦卑湿”,点明了地点和气候特征,南方低洼潮湿的环境给人以不适之感。接着“梅熟复何如”一句,以梅子成熟为喻,暗示季节更迭,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环境的无奈和感慨。
“老夫厌巾屦,稚子在泥涂”两句,通过“老夫”与“稚子”的对比,展现了不同年龄群体对环境的感受差异。“老夫”可能因年事已高而对湿热的气候感到厌倦,而“稚子”则可能在泥泞中玩耍,表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童真。
“新月出天末,微凉生雨馀”描绘了晚晴时分的景象,新月初升,预示着夜晚的来临;雨水过后,空气变得清新凉爽。这一景象为诗人的内心带来了一丝慰藉。
“陶公入州府,此兴与谁俱”引用了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陶公能理解并分享他的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感知,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体现了宋诗中常见的抒情风格和哲思韵味。
京尘满鬓,汗漫游还倦。环佩玲珑惊梦断。
恰玉堂仙伯,携取圜桥,词翰客、枉顾情何恋恋。
衣冠何磊落,闲雅雍容,不把声光时自炫。
漫轻敲团月,煮玉泉冰,□啸傲、几多萧散。
笑归去,蓬莱跨清风,任香彻胸中,五千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