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烟水接西洲,载出离支万斛舟。
自夏徂秋皆辟谷,不知人世有通侯。
东洲烟水接西洲,载出离支万斛舟。
自夏徂秋皆辟谷,不知人世有通侯。
这首诗描绘了广州荔支的盛况与独特之处,充满了对荔枝丰收景象的赞美和对荔枝文化的深刻理解。
首句“东洲烟水接西洲,载出离支万斛舟”,以“东洲”与“西洲”象征着荔枝生长的地域,通过“烟水”描绘出一片迷蒙的水乡景色,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氛围。接着,“载出离支万斛舟”则形象地展示了荔枝丰收的壮观景象,仿佛是满载荔枝的船只在水上穿梭,将荔枝的丰饶与繁荣展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自夏徂秋皆辟谷,不知人世有通侯”,进一步揭示了荔枝的独特之处。从夏天到秋天,荔枝树上挂满了果实,人们在这段时间里选择辟谷(即不食五谷杂粮,仅食用水果等轻食),以享受荔枝带来的美味与滋养。这里巧妙地将荔枝与辟谷联系起来,不仅突出了荔枝的营养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荔枝的珍视与喜爱。同时,“不知人世有通侯”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荔枝的珍贵比作通侯(古代官职之一,地位尊贵),强调了荔枝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荔枝丰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荔枝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现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荔枝文化和人们对自然馈赠的珍惜与赞美。
扺掌为大言,临事苦才尽。
才尽智亦穷,于事或稍近。
一生数蹈此,久为深人哂。
自知不量力,正坐疏且浅。
此行虽应募,耐事实所短。
朝官多老手,善败终不窘。
得失置勿言,急脉受以缓。
寻君遂初赋,恶声孰能反?
三旬闭不出,花发风稍暖。
未须借春老,心事殊恨晚。
久闲思自试,甫出意遽懒。
家书一言归,夜梦已先返。
送行盍预作,俊语不可忍。
华风不喜须,所见等妇孺。
云何作官人,威仪必先具。
西俗老去髯,颔雪意若恶。
陶斋每见嘲,还童殊可慕。
今年毛绕涿,颜鬓不容驻。
汉廷方用少,我意难诡遇。
唯堪助苦吟,撚断亦风趣。
严侯早相许,爱重及迟暮。
相看虽未衰,玉貌殆非故。
寻芳更载酒,春至勿自误。
窥君珠饰帽,绝叹美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