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经黄名小品,一纸千明星。
曾读大般若,细感肸蚃听。
当时把斋中,方寸抱万灵。
忽复入长安,蹴踏日月宁。
老方却归来,收拾可丁丁。
拂拭尘几案,开函就孤亭。
儒书难借索,僧签饶芳馨。
驿驿不开手,铿铿闻异铃。
得善如焚香,去恶如脱腥。
安得颜子耳,曾未如此听。
听之何有言,德教贵有形。
何言中国外,有国如海萍。
海萍国教异,天声各泠泠。
安排未定时,心火竞荧荧。
将如庶几者,声尽形元冥。
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经黄名小品,一纸千明星。
曾读大般若,细感肸蚃听。
当时把斋中,方寸抱万灵。
忽复入长安,蹴踏日月宁。
老方却归来,收拾可丁丁。
拂拭尘几案,开函就孤亭。
儒书难借索,僧签饶芳馨。
驿驿不开手,铿铿闻异铃。
得善如焚香,去恶如脱腥。
安得颜子耳,曾未如此听。
听之何有言,德教贵有形。
何言中国外,有国如海萍。
海萍国教异,天声各泠泠。
安排未定时,心火竞荧荧。
将如庶几者,声尽形元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的佛教修行生活。他年迈之时,紧抱着佛脚(可能是佛像的一部分或是佛珠),并教导他的妻子阅读黄经(一种佛教典籍)。诗中提及的“一纸千明星”形象生动,展示了老者对佛法的深厚信仰和渴望。作者还回忆起曾经研读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的情景,那种细致入微的感悟如同肠蚃(指细菌)一般微妙。
诗人随后描述了自己在斋堂中的体验,能够以一方寸之地容纳万灵,这里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广阔和包容。接着,他提到自己重返长安,那里的日月宁静如同脚下的土地。但老者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把那些散乱的佛教经典收拾起来。
在孤亭中,诗人细心拂去案几上的尘埃,准备再次沉浸于佛法之中。儒家经典虽然难以借阅,但僧人的签文却充满了芳香。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手头紧张,铃声清脆,却听到了异乎寻常的教诲。
诗人认为,善行如同焚烧的香料一样令人愉悦,而去除恶念则像脱掉了污秽的衣物。这样的境界,即使是颜回这样的大贤者,也未必能有如此体验。听取这些教诲,是因为德行和教义都应有其形象和实践。
最后,诗人质疑何须说到中国以外还有其他国家像海萍一样存在,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国家的教化都不尽相同,天籁之声各具特色。在安排未定的时刻,他的心中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如同心中的火焰竞相闪耀。诗人希望能如古代圣贤那样,能够将声音传承下去,即使形体消逝,也愿让精神永存于世。
今日已重九,城郭秋气爽。
雅游从群贤,载酒谒遗像。
平生书局随,席间劣函丈。
华檐芘髡缁,藻井护龙象。
尚德抑虚无,后死有吾党。
云何祀二百,社祭典久旷。
繄赖张与何,祠构事草创。
青红坏壁侧,三楹位东向。
罗拜十七人,祭酒布衣长。
精神感冥漠,灵魄接惝恍。
想见两度游,白发倚筇杖。
将身王尼车,戴首逢萌盎。
沈吟述古作,惨澹旧京唱。
空余两髯叟,旧识孤鹤状。
尽日号西风,寒涛送悲壮。
人生百年甘蔗渣,钟鼓馔玉风中花。
条侯主父要同尽,首阳清风生蕨芽。
暂依故人共脱粟,伯夷所树天所禄。
仁者之粟不可常,我独何为害口腹。
啸台激啸高云天,神游清都饱紫烟。
行人空挟一车饭,下马孤坟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