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洼生出此骅骝,父子当今第一流。
争道老泉生二秀,最难锦水又三刘。
悫亡明道碑东洛,塾死文公哭婺州。
留得一家书脉在,郎君见说突烟楼。
渥洼生出此骅骝,父子当今第一流。
争道老泉生二秀,最难锦水又三刘。
悫亡明道碑东洛,塾死文公哭婺州。
留得一家书脉在,郎君见说突烟楼。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挽山居刘侯官(其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颂扬当地名流、赞美父子英才的诗篇。
“渥洼生出此骅骝,父子当今第一流。”开篇即点明主题,"渥洼"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名字,而"此骅骝"则是形容那里出了不凡的人物。这里的“父子”二字,暗示了下文将要描写的对象是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他们在当时都是才华横溢、首屈一指的人物。
接着,“争道老泉生二秀,最难锦水又三刘。”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这些人才能的高超。"老泉"和"锦水"可能是地名或者别称,而"二秀"和"三刘"则分别表示他们各自在文学或其他方面的杰出成就。
第三句,“悫亡明道碑东洛,塾死文公哭婺州。”这里“悫亡”与“塾死”都是表达某种程度上的哀悼之情。"明道碑"和"文公"可能是对已故名人的尊称,而"东洛"和"婺州"则是地名。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对这些亡者的怀念。
最后,“留得一家书脉在,郎君见说突烟楼。”这两句诗转折到对现存的文化遗产的赞美。“一家书脉”意味着某种学术或文学传统的延续,而"突烟楼"则可能是这些学问流传的地方,或者是一个具体的建筑物。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珍视和肯定。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当地名流的敬仰之情,也反映出宋末元初时期对于才华横溢者的一种社会态度,即对他们的尊崇与怀念。同时,诗中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学问和文学传统的珍惜心理。
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
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逾。
恬旷苦不足,烦促每有馀。
良朋贻新诗,示我以游娱。
穆如洒清风,焕若春华敷。
自昔同寮寀,于今比园庐。
衰疾近辱殆,庶几并悬舆。
散发重阴下,抱杖临清渠。
属耳听莺鸣,流目玩鯈鱼。
从容养馀日,取乐于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