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萏飘香,梧桐倒影,浮屠十丈孤峰冷。
五分残月一分秋,清泠冷地知谁省。
翠叶蛙潜,朱楼燕回,三更欲断人初静。
微波催送白云飞,扁舟惟有花相等。
菡萏飘香,梧桐倒影,浮屠十丈孤峰冷。
五分残月一分秋,清泠冷地知谁省。
翠叶蛙潜,朱楼燕回,三更欲断人初静。
微波催送白云飞,扁舟惟有花相等。
这首《踏莎行》是袁克文在清朝末年至近代初的作品,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菡萏飘香,梧桐倒影"描绘了荷花香气四溢,梧桐树下倒映着月光的画面,显得静谧而富有诗意。"浮屠十丈孤峰冷"则点出了远处寺庙的孤独高耸,更添了几分寂寥。
"五分残月一分秋",通过描绘月亮的缺损和季节的转换,暗示时光流逝,秋意渐浓。"清泠冷地知谁省"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人问津的冷清,只有自然在默默感知。
"翠叶蛙潜,朱楼燕回"通过蛙鸣和燕归,展现了夜晚的生动与变化,"三更欲断人初静"则描绘出深夜的寂静,人们渐渐入睡,万物归于沉寂。
最后两句"微波催送白云飞,扁舟惟有花相等",以微波推动白云,扁舟与花共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以及自己心境的超脱与淡然。
整体来看,袁克文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寓情于景,展现出清末近现代初文人士大夫的闲适与孤寂心境。
此杜依然老。只一事、差强乃祖,时非天宝。
家在岳阳楼下住,容易吟魂飘到。
看尽那、洞庭秋好。
绿雨啼鸪斑竹岸,是古来、未竟伤心稿。
二十五,楚骚调。宣南记共风吹帽。
怎独自、鬓丝禅榻,焚香却扫。
中有水流云在意,懒向词场厮闹。
算已是、名心淡了。
昨夜游仙帆影挂,为寻君、转过黄陵庙。
霜与月,满湖缟。
舞枫红半绽。甚飘零和他,旧鸥新雁。
短蜡低篷,又银筝脆语,写成依黯。
一段愁烟,镇迷却、白蘋芳苑。
试检青衫,洗向寒江,泪痕都减。今夜沙平水浅。
恨数叠蛮山,便同天远。
料得西楼照离悰,还有素蟾幽婉。
萍絮生涯,翻累到、高堂心眼。
只恐莼香秋浦,归来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