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山光中,奇峰不足数。
绝顶名韬光,万象待吞吐。
我从灵隐来,幽境出廊庑。
剖竹引泉流,扪萝接虫语。
含霜众壑阴,冲风一雁举。
欲穷抢海观,惟见颓阳俯。
窗然入钟界,拨雾迎寒杵。
洪声起何世,激荡成今古。
生平哀乐情,聊借湖山补。
不学春游人,纷纷论晴雨。
同在山光中,奇峰不足数。
绝顶名韬光,万象待吞吐。
我从灵隐来,幽境出廊庑。
剖竹引泉流,扪萝接虫语。
含霜众壑阴,冲风一雁举。
欲穷抢海观,惟见颓阳俯。
窗然入钟界,拨雾迎寒杵。
洪声起何世,激荡成今古。
生平哀乐情,聊借湖山补。
不学春游人,纷纷论晴雨。
此诗描绘了诗人探访韬光寺的所见所感,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首句“同在山光中,奇峰不足数”开篇即点出诗人与奇峰共处的自然环境,暗示了山色之美。接着“绝顶名韬光,万象待吞吐”进一步描绘了山顶的壮丽景象,仿佛万物都在等待被这绝顶所包容与展现。
“我从灵隐来,幽境出廊庑”则透露了诗人从另一个著名景点灵隐寺而来,踏入了更为幽静的境地。通过“剖竹引泉流,扪萝接虫语”两句,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场景,竹林中的泉水潺潺,藤蔓间传来虫鸣,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含霜众壑阴,冲风一雁举”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季节的变化,霜降使得山谷笼罩在一片阴凉之中,而一只大雁在风中高飞,象征着自由与坚韧。接下来“欲穷抢海观,惟见颓阳俯”表达了诗人想要探索更远的美景,但只能看到夕阳低垂,寓意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窗然入钟界,拨雾迎寒杵”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钟声悠扬,寒风中有人敲击木杵,增添了禅意与肃穆之感。最后“洪声起何世,激荡成今古”将自然之声与历史相联结,暗示了时间的永恒与自然的伟力。
“生平哀乐情,聊借湖山补”表达了诗人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而“不学春游人,纷纷论晴雨”则与前文形成对比,提醒读者不应只关注表面的风景变化,而应深入体会自然与内心的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