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炎炎坐汤釜,长安行人汗沾土。
谁倾江海作清凉,玄云驾风横白雨。
普陀真人甘露手,能使渴乏厌膏乳。
且欲当风展簟眠,敢辞避漏移床苦。
清贫学士卧陶斋,壁上墨君澹无语。
翰林但解嘲苜蓿,彭宣不得窥歌舞。
联诗得句笑出省,策马涉泥归闭户。
床头馀榼定何嫌,窗外石榴堪荐俎。
初伏炎炎坐汤釜,长安行人汗沾土。
谁倾江海作清凉,玄云驾风横白雨。
普陀真人甘露手,能使渴乏厌膏乳。
且欲当风展簟眠,敢辞避漏移床苦。
清贫学士卧陶斋,壁上墨君澹无语。
翰林但解嘲苜蓿,彭宣不得窥歌舞。
联诗得句笑出省,策马涉泥归闭户。
床头馀榼定何嫌,窗外石榴堪荐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夏日,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在酷热中的感受与心境。
"初伏炎炎坐汤釜,长安行人汗沾土。" 这两句写出了初夏时节,天气异常炎热,人们甚至可以坐在煮沸的水中(汤釜)来消暑,而街上的行人汗流浃背,连鞋底都湿透了。
"谁倾江海作清凉,玄云驾风横白雨。" 这两句则是诗人的一种幻想或愿望,希望有人能将大海的水倾倒来带来清凉,或许有神仙能够驾驭着乌云和风暴,带来及时的甘霖。
"普陀真人甘露手,能使渴乏厌膏乳。" 这里提到的是佛教中的普陀山真人,他们能以甘露的手段解除人们的口渴,但在这个炎热的季节中,即便是美味的膏乳也变得让人生厌。
"且欲当风展簟眠,敢辞避漏移床苦。" 诗人表达了自己躺在凉风中享受清凉的愿望,但即使如此,也不愿意因为怕雨而劳顿地移动床铺。
接下来的几句 "清贫学士卧陶斋,壁上墨君澹无语。翰林但解嘲苜蓿,彭宣不得窥歌舞。" 描述了诗人作为一个清贫的学者,在简陋的书房(陶斋)中安然入睡,而墙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表示诗人的才华未被赏识;翰林(翰林院,是唐宋时期负责编修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书的地方)的人只是嘲笑那些微不足道的苜蓿菜,而彭宣这个人物则无法窥视到歌舞之盛。
"联诗得句笑出省,策马涉泥归闭户。"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和别人联句时获得愉悦的心情,但最终还是选择策马回家,关上门户,享受自己的清净世界。
最后 "床头馀榼定何嫌,窗外石榴堪荐俎。" 写的是诗人对自己生活中的小确幸,即便是在简陋的环境中,有着随手可得的果实,也不觉有什么不足。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炎热和个人清贫境况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自在生趣。
玉漏沈沈寒夜永,瑶阶月转梧桐影。
重门深锁寂无人,醉倚银屏呼不醒。
茜裙六幅拖朝霞,飞云髻稳盘双雅。
一生偏得君王意,笑酬新宠弹琵琶。
娇小不禁弦索滑,肠欲断时轻一抹。
半遮粉面回春波,等閒忘却龙香拨。
欢娱未毕北兵来,三十六宫如死灰。
茅茨老死定谁问,纷纷哀乐长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