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两高冢,娲皇此中葬。
焦土积层巘,势助殿阁壮。
大哉补天手,功出千古上。
至今炼馀石,火气夜犹放。
轰雷常祓护,烈风日掀荡。
阴林惨可畏,怪木高数丈。
百鸟飞绕枝,欲止不敢向。
地灵气所钟,祭祷土人仰。
经过谒祠下,幸获拜神像。
空山两高冢,娲皇此中葬。
焦土积层巘,势助殿阁壮。
大哉补天手,功出千古上。
至今炼馀石,火气夜犹放。
轰雷常祓护,烈风日掀荡。
阴林惨可畏,怪木高数丈。
百鸟飞绕枝,欲止不敢向。
地灵气所钟,祭祷土人仰。
经过谒祠下,幸获拜神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徐贲的《晋冀纪行十四首(其十三)女娲墓》描绘了一处神秘而庄重的古迹——女娲墓。诗中通过空山、高冢、焦土和层巘的描绘,展现出墓地的宏大与历史感。诗人赞美了女娲补天的伟大功绩,认为她的力量超越了千秋万代,连墓中的炼石在夜晚仍散发火气,象征着不朽。雷电和烈风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神圣之地,营造出一种阴森又敬畏的气氛。
树林深邃,怪木参天,鸟儿都不敢轻易停留,显示出此处的神秘力量。女娲墓被认为是地灵所钟,当地百姓对她充满敬仰,路过时都会前来拜祭。整首诗以诗人亲临祠庙,得以拜见神像为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创世女神的崇敬之情。通过细腻的笔触,徐贲将女娲墓的景象和传说融入诗中,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神话人物的深深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崇尚。
高堂见林壑,忽似过雷峰。
窈窕一门险,峥嵘千嶂重。
人声何处荅,虎迹有时逢。
怒瀑流清耳,曾云起荡胸。
松枯寒落子,草碧暖勾茸。
势出丹青假,神疑造化钟。
沧洲非世外,玄圃亦王封。
绝境须吾赏,他年策瘦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