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意寻空空未得,若论空外本无空。
从教了却真空义,干树桃花自在红。
着意寻空空未得,若论空外本无空。
从教了却真空义,干树桃花自在红。
这首诗深蕴哲理,以空与非空的辩证关系为线索,探讨了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微妙平衡。首句“着意寻空空未得”,诗人以亲身经历表达寻找真理的过程并非易事,即便是对“空”的追求,也难以触及其本质。接着,“若论空外本无空”一句,进一步阐述了空与非空的相对性,指出在“空”的概念之外,并不存在真正的非空状态,一切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从教了却真空义,干树桃花自在红”两句,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隐喻了对真理的理解与追求。即使明白了“空”的真谛,世间万物依然按照其规律自由生长,桃花依旧自在地绽放。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寓意着无论对宇宙真理有怎样的理解,生活本身依然充满色彩与生机。
整体来看,这首诗巧妙地融合了禅宗思想与自然景观,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与宇宙深刻而独特的洞察。
龟纹前就,锦字抛残,青红碧绿丹黄。
一段风流物,人何在,千载犹有余香。
穿梭掷果游春马,长安道、梦遍横塘。
料此际、奚奴后也,好诗贮满情囊。
追思少年吟兴,叹挑丝女倦,作茧蚕忙。
绮语缠绵,语随心谶,贝叶亲写金刚。
零机片玉从包裹,芬陀利、沁纸清芳。
想花雨、经函安处,云衣雷篆回翔。
彼岸茫茫,渺空阔、中流一叶。
送君者、自崖而返,浪花如雪。
心地本安休断臂,脚根不稳争饶舌。
托微波、泛泛此身轻,无家别。浮沤念,起复灭。
涅盘路,直且捷。向澄圆觉海,远离一切。
无住亦非心境界,有情须作真豪杰。
懔荧荧、碧眼照乾坤,超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