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层槛阁,江水照晴空。
杖策来招隐,岩松与涧风。
鸟声含雨细,樵径隔云通。
便恐鸣泉曲,弹琴值戴公。
竹林层槛阁,江水照晴空。
杖策来招隐,岩松与涧风。
鸟声含雨细,樵径隔云通。
便恐鸣泉曲,弹琴值戴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竹林寺庙景象,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隐逸之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竹林、江水、晴空、杖策、招隐、岩松、涧风、鸟声、樵径、云雾以及鸣泉等元素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首句“竹林层槛阁”,描绘了竹林中层层叠叠的楼阁,既展现了竹林的繁茂,也暗示了寺庙的所在。接着,“江水照晴空”一句,通过江水倒映晴空的画面,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开阔。
“杖策来招隐”,诗人亲自前来寻找隐居之地,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岩松与涧风”则通过岩壁上的松树与山涧的微风,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鸟声含雨细,樵径隔云通”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鸟儿在细雨中啼鸣,显得格外清脆悦耳;而山间小径被云雾遮掩,更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
最后,“便恐鸣泉曲,弹琴值戴公”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珍惜与向往,同时也暗含着对古代高士戴安道的敬仰之情。诗人似乎担心自己无法找到这样的地方,甚至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弹琴,如同遇见了古代的隐士戴安道一般,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趍朝退北阙,吊古来西州。
忠贞结缨处,松柏馀荒丘。
萧条伯气歇,惨澹寒云浮。
嗟哉晋多士,孰奋匡君谋。
壸也真丈夫,毅然无匹俦。
父子著伟烈,奸谀詟芳猷。
英姿俨遗祠,信史芬馀休。
疏钟冶城晚,落木秦淮秋。
我来事蒐访,往迹犹可求。
如何忠孝名,不在旷达流。
诚知清谈高,宁执鄙吝优。
同朝江左贤,颡泚徒怀羞。
徘徊凝望久,日落长烟收。
同云黯淡岁华逼,老树轮囷雪初积。
瘦蛟起舞冻欲僵,一鸟归栖头已白。
中山有物明月精,睢盱相顾如有情。
天寒猎罟不复出,静倚丛薄无人惊。
树傍枸杞枝袅袅,摇落之馀见应少。
叶在犹如翠羽滋,实成尚缀琼珠小。
嗟哉植物胡不同,荣枯开落谁能穷。
晴窗看画坐叹息,默识乾坤造化功。
若有人兮尚贞独,为爱青山寄高躅。
青山盘盘江水涯,白云英英满空谷。
昨日携书游帝畿,白云缥缈纷相随。
中宵乍睹从龙处,故里犹怀伴鹤时。
东风三月春正好,白云有意还山早。
多情更赋还山吟,愿与山人乐熙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