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日应无事,抚景书怀定有诗。
且趁此时风日丽,不妨先赴菊花期。
堂僧喜供霜英早,行者慵烹玉液迟。
更待登高人兴发,茗杯山果共追随。
明朝九日应无事,抚景书怀定有诗。
且趁此时风日丽,不妨先赴菊花期。
堂僧喜供霜英早,行者慵烹玉液迟。
更待登高人兴发,茗杯山果共追随。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重阳节前一日的期待与安排,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生活情趣。首句“明朝九日应无事,抚景书怀定有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重阳节充满期待,认为这一天应当是闲适自在,可以静观自然美景,抒发内心情感,创作出佳作。接着,“且趁此时风日丽,不妨先赴菊花期”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打算在晴朗美好的天气里,提前享受菊花盛开的盛况,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
“堂僧喜供霜英早,行者慵烹玉液迟”两句,通过僧人早早就准备好了菊花(霜英)供奉,而行者却因为懒散而未能及时烹煮菊花茶(玉液),形象地展现了不同人物在节日中的不同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随性与洒脱态度。最后,“更待登高人兴发,茗杯山果共追随”则预想在登高望远之时,人们兴致勃勃,共享茗茶与山间果实,营造了一幅和谐欢乐的节日场景。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其对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的佳作。
沿山莳苗多费力,办与豪猪作粮食。
草庵架空寻丈高,击版摇铃闹终夕。
孤犬无猛噬,长箭不暗射。
田夫睡中时叫号,不似驱猪似称屈。
放教田鼠大于兔,任使飞蝗半天黑。
害田争合到渠边,可是山中无橡术。
长牙短喙食不休,过处一抹无禾头。
天明陇亩见狼藉,妇子相看空泪流。
旱乾水溢年年日,会计收成才什一。
资身百倍粟豆中,儋石都能几钱直。
儿童食糜须爱惜,此物群猪口中得。
县吏即来销税籍。
拍碎双玉斗,慷慨以一何多。
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
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
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
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
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