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庵中老僧僧解相人术少尝游历江南晚归庵中》
《赠庵中老僧僧解相人术少尝游历江南晚归庵中》全文
明 / 唐顺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早从祝发事栖岩,为礼名师每向南。

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寄茆庵。

厨边引涧宁须汲,松下翻经几到龛。

若使焚香能证道,前身应说是香严。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èngānzhōnglǎosēngsēngjiěxiāngrénshùshǎochángyóujiāngnánwǎnguīānzhōng
míng / tángshùnzhī

zǎocóngzhùshìyánwèimíngshīměixiàngnán

jìngliùgēnchénghuìyǎnshēnmáoān

chúbiānyǐnjiànníngsōngxiàfānjīngdàokān

ruò使shǐfénxiāngnéngzhèngdàoqiánshēnyìngshuōshìxiāngyán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所作,题为《赠庵中老僧》,内容主要描绘了一位长期修行的老僧生活。首句“早从祝发事栖岩”表明僧人很早就剃发出家,选择在山岩间修行;“为礼名师每向南”则体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高僧的敬仰,常常向南方的名师求教。

“业净六根成慧眼”描述了僧人通过修行净化身心,达到了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之眼;“身无一物寄茆庵”则展现了他物质生活的简单,仅有一茅庵作为居所,身无长物。

“厨边引涧宁须汲,松下翻经几到龛”两句描绘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他在溪边取水煮饭,松树下研读佛经,生活虽然简朴,但精神世界丰富。

最后,“若使焚香能证道,前身应说是香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通过焚香静心修炼,有望达到悟道境界的赞叹,暗示这位老僧可能有着深厚的佛学造诣,甚至可能是前世香严宗的高僧转世。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僧人的禅定生活和深厚的佛法修为,体现了作者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敬仰和对佛教智慧的向往。

作者介绍
唐顺之

唐顺之
朝代:明   号:荆川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生辰:公元1507~1560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猜你喜欢

秋日崤沔道中

匹马重经旧路岐,西风萧瑟晚秋时。

山川阅世无今古,花草娱人有盛衰。

几道泉鸣幽涧石,两崖蝉响夕阳枝。

秪应词客偏多感,处处秋光首首诗。

(0)

早过天津

烟收泽国晓天晴,日出扶桑万里明。

二水交流东海阔,一城雄镇朔方清。

连云风送孤帆远,夹岸潮随大舶平。

借问关门来往客,不知谁是弃繻生。

(0)

无题四首·其一

逸思飘然赋远游,可堪三岛隔瀛州。

曾闻神女云侵鬓,见说麻姑雪满头。

海上楼台常似昼,山中瑶草不知秋。

若为借得仙家鹤,鸣佩珊珊玩九州。

(0)

锦城馆杂题十三首·其一竹

谁种庭前竹,萧森数十竿。

高檐晴落翠,虚室昼生寒。

韵喜风前听,阴宜月下看。

莫言家在远,长得报平安。

(0)

舟中三首·其一

来往虽云数,应无愧此江。

观书心见独,揉橹韵闻双。

岸转山相掩,湍奔石互撞。

裁诗清兴发,晏坐启船窗。

(0)

舟发长沙四首·其三

长沙城下驿,解缆发扁舟。

水栅千家市,沙村十里洲。

喜逢晴霁景,况值太平秋。

宪节叨光宠,怀贤独未休。

(0)
诗词分类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诗人
黄裳 韩雍 王迈 齐己 宋庠 张雨 陈普 胡宿 李之仪 罗隐 倪岳 晁说之 顾炎武 杨维桢 王哲 孙原湘 俞樾 祁顺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