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静偏怜竹,宜人况有林。
七贤同远趣,千载有遗音。
避俗来深处,披衣卧绿阴。
玉人三四辈,风箨短长吟。
翠入刘伶酒,声随叔夜琴。
溪干唐六逸,先后许论心。
赏静偏怜竹,宜人况有林。
七贤同远趣,千载有遗音。
避俗来深处,披衣卧绿阴。
玉人三四辈,风箨短长吟。
翠入刘伶酒,声随叔夜琴。
溪干唐六逸,先后许论心。
这首诗描绘了竹林七贤的隐逸生活与精神追求,充满了深邃的哲思和自然之美。诗人林希逸以“赏静偏怜竹,宜人况有林”开篇,表达了对竹林的喜爱与赞美,竹与林的和谐共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宜人的氛围。
接着,“七贤同远趣,千载有遗音”一句,将读者引入历史的长河中,仿佛能听到七贤们的谈笑风生,他们的思想与智慧跨越千年,依然回响在竹林之中。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永恒。
“避俗来深处,披衣卧绿阴”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沉浸于自然之中的画面,七贤们选择在这片幽静之地栖息,与自然融为一体,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玉人三四辈,风箨短长吟”则进一步渲染了竹林中的雅集场景,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围绕着竹林,或轻吟低唱,或品茗谈笑,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翠入刘伶酒,声随叔夜琴”巧妙地引用了历史典故,将竹林的翠色融入刘伶饮酒的意境中,琴声随着风吹过竹林,与自然的韵律相和,增添了诗的韵味与深度。
最后,“溪干唐六逸,先后许论心”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与唐代六逸相联系,表达了对古人高洁品格的敬仰,以及对竹林七贤精神的共鸣与传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林七贤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既是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赞美,也是对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向往。
昨夜梦入茅君山,平明飞落秋堂间。
一色芙蓉倚天碧,千岩万壑何盘盘。
蓬莱宫中青鸟使,忽寄数行云锦字。
玩之使我神飞扬,排云拟接泠风袂。
虞夫子,瀛洲仙。自与山别来,宦游南北今几年。
金堂石室岁月久,洞花溪鸟仍依然。
采芝有田,洗术有泉。萝月可席,松风可弦。
山中之乐不可极,青壁有路何由缘。
会当揽辔清中原,麟符虎节朝九天。
西寻赤松子,东揖鲁仲连,功成却赋归来篇。
寄谢三茅君,此时我发不再玄,安得骑鸾下上相周旋。
相周旋,鍊金液。
摩挲老眼望时青,更乞还丹生羽翼。
五天竺国前朝寺,八十三年出世僧。
月下眼能看细字,云中手不拄枯藤。
天厨甘露朝朝饭,丈室生花夜夜镫。
鹿苑證成无上觉,牛车说破最初乘。
春深又送花间鸟,湖水都消雪后冰。
明日远山遥在望,上方台殿翠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