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吏不相得,异器如薰莸。
儒视吏不屑,吏嫉儒为仇。
俗儒不知变,譊譊孔与周。
事丛委不理,言大怍不酬。
嗟乎铅椠生,谢此刀笔流。
安得经济手,一洗吾侪羞。
当路有达官,邻境逢仁侯。
留情案牍间,举人拔其尤。
君抱汲古学,才识推兼优。
肯随鸡鹜争,会偕鸾鹄游。
高风动寥廓,兹土岂淹留。
独怜老知己,青灯守荒丘。
不堪明时用,空怀当世忧。
斯文付后死,已矣复焉求。
儒吏不相得,异器如薰莸。
儒视吏不屑,吏嫉儒为仇。
俗儒不知变,譊譊孔与周。
事丛委不理,言大怍不酬。
嗟乎铅椠生,谢此刀笔流。
安得经济手,一洗吾侪羞。
当路有达官,邻境逢仁侯。
留情案牍间,举人拔其尤。
君抱汲古学,才识推兼优。
肯随鸡鹜争,会偕鸾鹄游。
高风动寥廓,兹土岂淹留。
独怜老知己,青灯守荒丘。
不堪明时用,空怀当世忧。
斯文付后死,已矣复焉求。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陆文圭所作的《送袁仲野赴毗陵》。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袁仲野的赞赏和对其未来的期待。诗人以“儒吏不相得”起笔,揭示了儒者与官吏之间的矛盾,形象地比喻两者如同薰莸两种不同的香草,难以相容。接着,诗人批评了一些固守旧习的儒者,以及官场中的势利小人,指出他们对学问的轻视和对人才的压制。
诗中对袁仲野寄予厚望,赞美他的学识出众,才华横溢,不同于世俗之辈,期待他能像凤凰般超脱鸡群,与贤德之人共游。诗人感叹自己不能像袁仲野心怀济世之才,只能在案牍之间度过,而袁仲野则有望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脱颖而出。
然而,袁仲野的才能并未得到当世的充分认可,诗人对此深感遗憾,认为他在明时未能得到重用,只能空怀忧国忧民之心。最后,诗人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期待袁仲野的学术成就能流传后世,而他自己则只能在遗憾中结束。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鼓励,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人才命运的关注和对学术传承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