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颜白发人,窄窄黄茅屋。
田园不愿多,衣食聊自足。
狂来溪上行,长歌饮溪绿。
家藏一束书,懒教儿孙读。
此意谁可知,高松与修竹。
颜颜白发人,窄窄黄茅屋。
田园不愿多,衣食聊自足。
狂来溪上行,长歌饮溪绿。
家藏一束书,懒教儿孙读。
此意谁可知,高松与修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充满了淡泊名利、随性自在的哲学意味。
首句“颜颜白发人”,以“颜颜”形容老人的白发,既形象又富有韵律感,展现出岁月的痕迹。接着“窄窄黄茅屋”,简练地勾勒出老人居住环境的朴素与简陋,却也透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
“田园不愿多,衣食聊自足。”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老人的生活态度——他不追求物质上的丰富,只求衣食温饱,满足于简单的生活。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是许多古代文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狂来溪上行,长歌饮溪绿。”这里通过“狂来”二字,展现了老人在心情愉悦时的自由洒脱,他沿着溪流漫步,放声歌唱,甚至直接饮溪水,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生活状态。
“家藏一束书,懒教儿孙读。”老人家中虽藏书,却懒得教导子孙读书,这并非不重视教育,而是更倾向于享受生活的乐趣,对知识的态度显得更为随性。
最后,“此意谁可知,高松与修竹。”诗人以高松和修竹象征老人的品格和追求,暗示老人的心境如同这些挺拔的植物一样,坚韧而高洁。同时,也表达了对老人独特生活态度的理解和赞赏,以及对其内心世界的深深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老者的日常生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哲学,充满了深邃的人生思考和审美情趣。
骐骥伏枥下,非无汗血姿。
鸿鹄在泥途,其羽苦低垂。
高贤昔未遇,多为世俗嗤。
况子谪仙裔,风流今在兹。
悲歌气雄壮,文彩光陆离。
致身宪掾曹,纲纪实所司。
苦节鬼神畏,心正天地知。
调高听者寡,直道众皆疑。
终然脱鞿鞅,浩荡从此辞。
西山小茅屋,秀色当武夷。
子真居谷口,黄公歌采芝。
往来每乘兴,杯酒时共持。
苦吟因病瘦,疟鬼故相欺。
有才日沈沦,乾坤正艰危。
豺虎满空村,蛟龙犹在池。
我尚困衡门,十年坐书痴。
济世已无策,忧时空赋诗。
国当用武士,选廉何能为。
北阙高嵯峨,青云行有期。
若能据要路,先为救疮痍。
寘彼蓼莪咏,听此南山诗。
具庆岂非愿,修短固难期。
怙终御存恤,所恃良在斯。
正位闲有家,承颜致有颐。
矧当老□岁,更值岳降时。
张筵罗珍馔,对酒弹鸣丝。
齐讴间赵舞,伯埙和仲篪。
乡曲介眉寿,亲宾献兰卮。
庭除万花布,帘幕双燕飞。
梧叶清阑暑,芙蓉动凉飔。
久叹南陔废,复睹白华滋。
积善念经昔,余庆征在兹。
锡类岂徒美,茀禄诚未涯。
风捲河潢翻玉液,段云散雪琼花密。
分明放下水晶帘,垂垂若护蛟龙室。
蹑空扪萝坐歌崖,林暗晖晖山外日。
晚风泉声杂松吹,百鼓争呜间箫瑟。
山南山北知几泉,凡派常流我非匹。
惜哉前哲不特书,仅留一记夏生笔。
赖有陆子狄牙口,高下品题曾不失。
君今试看锡山碑,天下何泉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