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蚕老苦乏食,采遍山桑无处觅。
救饥恨不到口头,略无拣择和枝吃。
今年叶亦未为荒,稍罗粉米寻山桑。
掉头不肯吃,大似向来藜藿肠。
山中连遭岁事恶,饿羸颠倒填沟壑。
草根拔尽不能充,往往珍羞视藜藿。
屈指于今能几时,日前仅饱非有馀。
问着只要青秆米,薄贱粟麦如沙泥。
马鸣不应也时样,学尔愚氓恶情状。
天公嗔尔警尔深,饱时忘却饥时心。
往年蚕老苦乏食,采遍山桑无处觅。
救饥恨不到口头,略无拣择和枝吃。
今年叶亦未为荒,稍罗粉米寻山桑。
掉头不肯吃,大似向来藜藿肠。
山中连遭岁事恶,饿羸颠倒填沟壑。
草根拔尽不能充,往往珍羞视藜藿。
屈指于今能几时,日前仅饱非有馀。
问着只要青秆米,薄贱粟麦如沙泥。
马鸣不应也时样,学尔愚氓恶情状。
天公嗔尔警尔深,饱时忘却饥时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农村景象,通过对比往年和今年蚕食桑叶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变迁。首句“往年蚕老苦乏食”表达了过去蚕儿因食物匮乏而不得不勉强食用山桑的情景,接着写到“救饥恨不到口头”,形象地写出蚕儿饥饿的程度。今年虽然情况稍有好转,“稍罗粉米寻山桑”,但蚕儿依然“掉头不肯吃”,暗示它们对低劣食物的嫌弃,这与以往的饥不择食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诗人通过“山中连遭岁事恶”描述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农民们甚至“饿羸颠倒填沟壑”,生活困苦至极。即便如此,他们仍珍惜粮食,视藜藿(粗劣食物)为珍馐。诗人感慨“日前仅饱非有馀”,暗示即使眼前勉强吃饱,也深知未来可能再次面临饥饿。
最后几句,诗人借“马鸣不应也时样,学尔愚氓恶情状”讽刺那些在丰年忘记贫困滋味的人,批评他们不知珍惜,如同“恶情状”的愚民。结尾以“天公嗔尔警尔深,饱时忘却饥时心”点明主题,警示人们应当常怀感恩之心,不忘过去的艰难,珍惜眼前的温饱。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蚕的取舍象征农民的生活境遇,寓言深刻,富有同情心和教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