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汤茫不可极,有山三点突焦墨。
齐人掔腕徒相忆,中多不死森森植。
不为爨下为牖北,无弦亦可鸣以默。
静好天然中绳尺,凤嗉玉轸太古式。
偈演无生仙籁畟,比邱得道山叟寂。
补桐主人馀结习,枯荣入目迷五色。
弱水汤茫不可极,有山三点突焦墨。
齐人掔腕徒相忆,中多不死森森植。
不为爨下为牖北,无弦亦可鸣以默。
静好天然中绳尺,凤嗉玉轸太古式。
偈演无生仙籁畟,比邱得道山叟寂。
补桐主人馀结习,枯荣入目迷五色。
这首诗描绘了四琴在瀛台补桐书屋的制作与命名过程,充满了对古琴艺术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首句“弱水汤茫不可极”,以弱水象征琴声的悠远与深邃,不可触及,暗示琴音的无穷魅力。接着“有山三点突焦墨”描绘了琴身的独特设计,仿佛是焦墨点染的山峰,形象生动。
“齐人掔腕徒相忆”表达了对古琴制作技艺的怀念与敬仰,“中多不死森森植”则寓意琴材虽经年久,却依然坚韧不朽,象征着琴艺的永恒价值。
“不为爨下为牖北,无弦亦可鸣以默”强调了古琴不仅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心灵的寄托,即使无弦,也能在心中奏响。接下来“静好天然中绳尺,凤嗉玉轸太古式”赞美了古琴的自然之美与传统工艺的精妙。
“偈演无生仙籁畟,比邱得道山叟寂”将古琴之声比作仙界的乐音,与得道高僧的宁静生活相映成趣,进一步渲染了古琴艺术的超凡脱俗。
最后“补桐主人馀结习,枯荣入目迷五色”表达了对古琴制作者的敬意,以及对古琴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循环与色彩斑斓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古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以及对自然与艺术和谐共生的向往。
赐第古城东,池连旧辟雍。
画檐涵浩渺,素壁动冲融。
公子闻轩处,长云野望通。
影沉南寺塔,声浸北山钟。
曲槛临流得,横桥到岸逢。
龟翻荷盖雨,莺掷柳丝风。
莎借秋帘绿,萍欺晓幔红。
蜗传书法古,鱼识阵图雄。
舞剑惊飞鹤,谈诗起蛰龙。
自天恩泽溥,向煖墨华浓。
气浥研朱露,光浮射鸭弓。
我思分钓石,莫遣碧苔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