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癸酉春送杨君雨人北上》,由明代诗人曾曰唯所作。诗中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并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感慨。
首句“杏雨香春江”,以杏花盛开、春雨绵绵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面。接着“柳花上行李”一句,通过柳花随风飘扬,预示着友人即将踏上旅程,情感从喜悦转为离别的伤感。
“立马一书生,感时涕江涘”描绘了一位书生在岸边伫立,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不禁感慨时事,泪水盈眶。这一细节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握手访中原,茫茫不可视”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迷茫与困惑。接下来的“今上古武丁,鼎铛缺双耳”运用典故,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当政者治理能力的质疑。
“大川棹腐楫,劲弦控挠矢”形象地描绘了治理国家如同驾驭船只,需要坚韧不拔的决心和灵活应对的能力。而“翰林养相望,棋枰酒杯底”则讽刺了文官集团的腐败与无所作为。
“何不习吏事,而但讨文史”是对当时官员只顾埋头于书籍而不关心实际政务的批评。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指出言官的职责与现状,以及教育制度的问题。
“大学古成均,诸生与胄齿。今为鬻爵肆,群蚁奔羊市”对比古代与现代的教育,揭示了教育体系的堕落与功利主义的盛行。
“高皇重积分,中兴复古始”提到历史上的成功治理,与当前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恢复传统美德与治理方式的渴望。
“记诵欺主司,田宅遗孙子”讽刺了官员们只顾个人利益,忽视国家与民众福祉的现象。
“大车誇闾巷,竿牍害乡里”描述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文字狱的危害。
“养士三百年,功效如是止”感叹了三百年的教育投入,却未能带来预期的社会进步。
“齐寇比帝京,寒齿附唇比”通过比喻,表达了对边疆安全的担忧。
“西贼秦抵燕,较齐稍缓尔”进一步说明了边防形势的严峻。
“即我粤海中,大鲸相衔尾”形象地描绘了南方海域的复杂局势。
“百城一参戎,犄角将何以”表达了对军事力量分散、难以集中应对危机的忧虑。
“墨牧嚼人骨,大吏倒贤否”揭露了地方官员的腐败与不公。
“清惠被弹文,交章荐狼豕”讽刺了官员之间的相互攻击与不实举报。
“犯怒长官邪,乃云肃网纪”表达了对官员滥用权力的不满。
“子昔感神京,帝栋础则圮”回忆过去,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感慨。
“万虏城下薄,无人应拊髀”描绘了边境危机,无人能有效应对。
“天子自登陴,朋分挠国是”指出皇帝亲自处理国事,但受到权臣的干扰。
“寄书太息言,天下事如此”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叹息。
“以致圣主疑,有臣不敢恃”反映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
“大镇工户曹,中官坐协理”描述了官僚体系的混乱。
“主既疑益深,臣乃化绕指”表达了对权力斗争的担忧。
“间有谔谔然,千人而一士”强调了正直声音的稀缺。
“此行又三岁,抱膝熟摩揣”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与规划。
“努力经世务,明明天子使”鼓励友人积极投身于国家大事。
“若乃逢年事,其道在故纸”指出解决时事问题的方法在于深入研究历史。
“黄口拾进贤,沾沾亦自喜”讽刺了追求功名的人,即使不是真正的人才也自以为得意。
“得之不必才,况子已才美”表达了对人才选拔的反思。
“何事立春江,喃喃话知己”以送别友人为结,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