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离小溪来,趋途又廿里。
未觉我行疾,因悦山水美。
山非极高水非深,无一直处方耐寻。
人家半透白云坞,岚翠间染桃花林。
是时春残夏将续,百舌声枯雨鸩逐。
不知身入浓阴间,但觉逢人鬓须绿。
遨图此景见亦无,那得便徙全家居。
桑麻底用思杜曲,鸡犬或恐犹秦馀。
傅闻此乡人,十有九作贾。
溪山如此不思归,觅得钱刀亦何补。
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
小桥道我入村去,饱饭再逐溪云飞。
自离小溪来,趋途又廿里。
未觉我行疾,因悦山水美。
山非极高水非深,无一直处方耐寻。
人家半透白云坞,岚翠间染桃花林。
是时春残夏将续,百舌声枯雨鸩逐。
不知身入浓阴间,但觉逢人鬓须绿。
遨图此景见亦无,那得便徙全家居。
桑麻底用思杜曲,鸡犬或恐犹秦馀。
傅闻此乡人,十有九作贾。
溪山如此不思归,觅得钱刀亦何补。
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
小桥道我入村去,饱饭再逐溪云飞。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徒步旅行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首句“自离小溪来,趋途又廿里”点明了行程的起点和距离,暗示了一段悠长的旅程。接着,“未觉我行疾,因悦山水美”表达了作者在欣赏美景中忘记了时间流逝,享受着行走的乐趣。
“山非极高水非深,无一直处方耐寻”两句,以平易近人的口吻描述了山川之美,没有过分夸张,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随后,“人家半透白云坞,岚翠间染桃花林”描绘了山间村落与自然景观相融的景象,白云缭绕,桃花点缀,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是时春残夏将续,百舌声枯雨鸩逐”通过季节更替和鸟鸣声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接下来,“不知身入浓阴间,但觉逢人鬓须绿”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沉浸与放松,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
“遨图此景见亦无,那得便徙全家居”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留恋,以及对生活现状的反思,似乎在思考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生活,追求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桑麻底用思杜曲,鸡犬或恐犹秦馀”通过对比农耕生活与古代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傅闻此乡人,十有九作贾”揭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大多数人都忙于经商谋生,与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最后,“溪山如此不思归,觅得钱刀亦何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依恋,即使得到了财富,也无法弥补失去的自然之乐。而“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日常场景,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
“小桥道我入村去,饱饭再逐溪云飞”以小桥为引,描绘了作者继续前行的场景,饱餐一顿后,仿佛与溪云一同飞翔,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