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山铿》
《山铿》全文
清 / 黄景仁   形式: 古风

自离小溪来,趋途又廿里。

未觉我行疾,因悦山水美。

山非极高水非深,无一直处方耐寻。

人家半透白云坞,岚翠间染桃花林。

是时春残夏将续,百舌声枯雨鸩逐。

不知身入浓阴间,但觉逢人鬓须绿。

遨图此景见亦无,那得便徙全家居。

桑麻底用思杜曲,鸡犬或恐犹秦馀。

傅闻此乡人,十有九作贾。

溪山如此不思归,觅得钱刀亦何补。

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

小桥道我入村去,饱饭再逐溪云飞。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徒步旅行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首句“自离小溪来,趋途又廿里”点明了行程的起点和距离,暗示了一段悠长的旅程。接着,“未觉我行疾,因悦山水美”表达了作者在欣赏美景中忘记了时间流逝,享受着行走的乐趣。

“山非极高水非深,无一直处方耐寻”两句,以平易近人的口吻描述了山川之美,没有过分夸张,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随后,“人家半透白云坞,岚翠间染桃花林”描绘了山间村落与自然景观相融的景象,白云缭绕,桃花点缀,构成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是时春残夏将续,百舌声枯雨鸩逐”通过季节更替和鸟鸣声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接下来,“不知身入浓阴间,但觉逢人鬓须绿”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在自然中的沉浸与放松,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

“遨图此景见亦无,那得便徙全家居”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留恋,以及对生活现状的反思,似乎在思考是否应该放弃现有的生活,追求一种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桑麻底用思杜曲,鸡犬或恐犹秦馀”通过对比农耕生活与古代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傅闻此乡人,十有九作贾”揭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大多数人都忙于经商谋生,与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最后,“溪山如此不思归,觅得钱刀亦何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依恋,即使得到了财富,也无法弥补失去的自然之乐。而“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日常场景,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

“小桥道我入村去,饱饭再逐溪云飞”以小桥为引,描绘了作者继续前行的场景,饱餐一顿后,仿佛与溪云一同飞翔,表达了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作者介绍
黄景仁

黄景仁
朝代:清   字:汉镛   号:鹿菲子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生辰:1749~1783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猜你喜欢

感时又见清秋暮,吊影其如永夜何。

尝苦风灯依壁尽,非关霜杵隔邻多。

醉乡无力降愁域,空法何年割爱河。

回首延陵遗恨在,千秋嬴博厌经过。

(0)

塞上词·其三

绝国名王宠阿娇,舞衣歌袖薄红绡。

心贪关韨蒲桃锦,部落千山捕黑貂。

(0)

长相思

长相思,无已时,昨日今日梦见之。

秋光荧荧夜将半,杂花向人各零乱。

玉漏无声转星汉,黄姑织女遥相盼。

春不得而承春,秋不得而承秋。

如何寸心上,愁罢复添愁。

(0)

佚句

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

(0)

题马光尘画

珠璧佳城下,丹青败藁间。

残年两行泪,绝笔数重山。

(0)

和古樵郭明府见寄原韵·其一

依恋慈云去住身,宦游何处不劳人。

栽花且采灵关药,载酒重寻丙穴鳞。

三辅河东曾假郡,半旬京兆又移邻。

笑君却似南飞雁,有意迟来作后宾。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刘琏 俞桂 吕温 黄干 常建 卢挚 吕颐浩 徐阶 陈亮 王观 吴澄 王逸 高拱 薛涛 完颜亮 李隆基 明本 杨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