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花昨夜为谁开,谁笑泉田处士来。
不染一尘宜宝界,长如三月似天台。
频摇麈尾频挥翰,每看蟾轮每举杯。
和气满堂春拍拍,灯花昨夜为谁开。
灯花昨夜为谁开,谁笑泉田处士来。
不染一尘宜宝界,长如三月似天台。
频摇麈尾频挥翰,每看蟾轮每举杯。
和气满堂春拍拍,灯花昨夜为谁开。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许月卿的《次韵程说和》,是一首描写夜晚赏灯景象的佳作。开篇“灯花昨夜为谁开”立即勾勒出了一种神秘而又引人遐想的情境,仿佛那些灯火是在等待着某个特定的灵魂。紧接着,“谁笑泉田处士来”则是对那个可能的灵魂或人物的一种揣测,诗人似乎在猜测那个人物的身份和故事。
“不染一尘宜宝界”表达了诗人对于纯净无暇之境的向往,而“长如三月似天台”则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灯火的壮丽,仿佛持续了三个月,如同仙界中的美景。
接下来的“频摇麈尾频挥翰,每看蟾轮每举杯”展示了诗人在赏灯时的快乐心情,一边挥舞着笔墨一边举起酒杯,对着那轮明月,沉浸于这份美好之中。
最后,“和气满堂春拍拍,灯花昨夜为谁开”则是对整首诗的一个总结与反复。那种温暖的氛围充满了整个厅堂,而那拍拍声可能是春风轻拂,也可能是人们赏灯时的掌声。诗人再次提问“灯花昨夜为谁开”,似乎已经不那么在意答案,只是在享受这份美丽与和谐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灯火、月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赏灯图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纯净、高洁境界的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