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未上元嘉夜,花看中洛名株。
谁为火攻下策,宛胜生色新图。
入梦韶华荏苒,傍梅幻影扶疏。
恰如钱塘堤上,苏小近接林逋。
节未上元嘉夜,花看中洛名株。
谁为火攻下策,宛胜生色新图。
入梦韶华荏苒,傍梅幻影扶疏。
恰如钱塘堤上,苏小近接林逋。
此诗《温牡丹》由清代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牡丹在特定时节的美丽景象与意境。
首句“节未上元嘉夜”,点明时间并非正月十五的上元佳节,而是某个未被特别强调的时刻,暗示着牡丹的盛开并非节日的唯一主角,却依然引人注目。接着“花看中洛名株”一句,将牡丹置于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仿佛它不仅是自然界的花卉,更是中洛(洛阳)这一历史名城文化的象征。
“谁为火攻下策,宛胜生色新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牡丹的盛开比作一幅生动的新图,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富有生机,暗示牡丹的美丽超越了其他装饰或艺术形式,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入梦韶华荏苒,傍梅幻影扶疏”描绘了牡丹与梅花相伴的场景,通过“入梦”一词,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同时“韶华荏苒”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傍梅幻影扶疏”则展现了两者之间和谐共生的美。
最后,“恰如钱塘堤上,苏小近接林逋”将牡丹的美丽与古代两位文人的故事联系起来,钱塘堤上的美景与苏小小、林逋的故事相映成趣,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对牡丹之美的赞赏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牡丹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魅力,以及与历史、文化、自然的深刻联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