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登古戍,徙倚待寒潮。
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
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平明登古戍,徙倚待寒潮。
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
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古老的城墙,倚靠在那里等待着潮汐变化的景象。江海在远处汇聚,云林间自有一种寂静与空旷。
"平明登古戍"一句,表达了诗人清晨时分攀登古老城墙的行为,"徙倚待寒潮"则描绘出一种等待和观察的状态。这里的“徙倚”意味着依靠或倾斜,而“寒潮”可能是指冬日的潮汐。
接下来的两句"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则展现了诗人所见的广阔景象。江海在远处汇聚,形成一片辽阔,而山中的云林却显得宁静而又空旷。
随后的两句"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表达了诗人对于观察自然景物时,对于距离感知的困惑。"讵"在这里是表示疑问的词,而"荡烟霄"则形容那看似迷离却又难以捉摸的远处景象。
最后两句"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中,“沧洲”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在之地,而“折腰”则意味着长时间的劳累和辛苦。这里诗人似乎是在感叹自己或朋友长期承受重负的情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旅途中的艰辛与劳累的情感抒发。
桥畔柴扉半不扃,当春风雨昼冥冥。
玄谈客坐生公石,奇字人非扬子亭。
傍沼阴垂新柳绿,登楼疑望远山青。
酣歌况复倾诸少,小夜谁能忍独醒。
我闻匡庐乃在星渚中,叠嶂层岩几万重。
香炉倒影三梁石,瀑布斜飞五老峰。
白鹿洞前瑶草拾,苍翠明霞隐朝日。
习静偏宜长者车,清幽也是神仙窟。
中有风流王使君,诛茅结胜傍流云。
流云不驻千峰色,閒坐推窗静里分。
凌云紫气三千丈,隆隆直逼西京上。
出山不减入山时,更悬天际真人想。
年来秉宪越台边,文章吏治岂徒然。
五色神羊叱欲走,九苞威凤生联蹁。
登高作赋时挥洒,白雪弥高和弥寡。
爱民自得雨随车,爱士宁尊阳鱎者。
中原多难苦疮痍,不似东南民更疲。
圣主忧深方眷顾,恐君未得遂初衣。
日暮苦无侣,閒步北郭门。
登高四顾望,但见松柏园。
荆棘遮路豺虎蔽,郊原累累丘与墓,云是何代人。
一去无还日,千秋万岁空酸辛。
孤魂依远树,独魄傍幽坟。
但闻风声野鸟叫,岂忆世上平生亲。
念彼古今变化非常理,中心气结不能申。